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黄河政治文明基因与新时代中国治理智慧探析/李庚香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庚香 日期:2020-10-20 15:08:18
球瞩目的政治发展模式。贝淡宁的观点在引起强烈共鸣的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质疑。如今,民主价值已经成为共识,主权在民的基本理念业已融入现代民主国家的政体架构之中,并深嵌于政治制度运转过程,对于贤能政治理念的倡导及其运作模式都必然地会引起许多人关于专制、人治、特权、现实性等问题的警惕性思考。即使是贤能政治的倡导者,在为尚贤制辩护的同时也清楚地指出了其面临的潜在的挑战,如官员腐败问题、制度僵化问题和统治正当性问题等。此外,从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关系角度看,贤能政治容易导致封闭式精英集团的产生,无法满足社会成员的道德期待;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角度看,贤能政治忽视责任机制的建构,难以发挥应有的社会回应性;从中国经验与世界趋势之间关系的角度看,贤能政治与民主制度建设的宗旨不一致,不利于塑造政治文明的国家形象。[7]置身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原则,为了切实提升国家现代治理水平和成效,应该突破贤能制与选任制二元对立的偏颇立场,深入探寻二者之间的融合理路,着力实现贤能委任制与民主选任制的功能互补与制度耦合,从而对我国黄河政治文明的选贤任能思想不断地加以充实、转化、创新、完善。
  一是要将黄河政治文明选贤任能思想的超越性价值追求现实化,最大限度地形成、制定便于操作和把握的用人标准。传统的贤能思想注重信仰、道义、操守、自律、自修,强调率先垂范、舍生取义、心性修养、济世救民,主要体现于精神层面、心理层面和自我层面,与政治层面、制度层面、社会层面缺少衔接,存在当权者与在野者、思想家与政治家、国家需求与不同统治集团之间巨大的分歧与矛盾,难以转化为事实用人标准,甚至与事实用人标准大相径庭。而且这种贤能思想的具体内涵比较模糊,贤与能的标准常常重叠,容易出现以贤代能或以能代贤的问题,在用人实践上经常出现任人唯贤与唯才是举的矛盾,扰乱了选人用人的标准与思维,既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自我塑造。在新时代培养、选拔国家治理人才的实践中,既要高度重视和继承发扬传统贤能思想的超越性精神与价值,重视人才的品德修养、气节操守、爱国爱民情怀、自修慎独风范、担当奉献精神,又要善于结合现实的领导和社会治理实践,对党组织的要求、履行职责的条件、工作实绩和表现、社会和群众的需求、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特殊能力等因素加以综合平衡,并根据不同的领导层级和工作岗位确定比较具体的贤能标准,为提升现代治理成效选拔最为适用的领导人才。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既要重视品德,也要重视才干。
  二是创新贤能认定和选拔的民主制度与机制,最大限度地将组织意图与民意有机结合,减少冲突因素,寻求最大公约数。贤能标准具有多种歧义和高度的复杂性,容易受评价者自身立场和认识角度的制约,常常见仁见智甚至截然相反。但无论评价维度多么多元,最终标准都是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只有从根本上体现民意,才具有正当性与合理性。黄河政治文明的选贤任能思想最大的历史局限在于没有实现制度化,只有尊贤的思想和追求,没有贤能者得到客观、公正、顺利使用的必然保障机制,而且任贤的主体是君主和上层当政者,贤能的评价结果以及是否能够得到使用主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