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新大同论——中华文明视野下的世界大同论/李庚香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庚香
日期:2022-07-13 16:33:24
最为关键的就是董仲舒的“改制”,即告别秦的法治和汉初黄老的无为而治,进行“拨乱反正”,“复三代之制”,回到西周的制度,实现大一统,这符合国家加强中央集权的现实需要。但董仲舒所说的“大一统”并不是简单地回到周代的古制,而是“一统乎天子”。他的出发点就是基于当时诸侯王权力太大,主张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而尊天子和中央。董仲舒以原始儒学为假借,吸收了法家思想,通过运用“天人合一”理论,统合了自然与人文,为汉王朝的制度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天人三册”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从而成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重要依据。康有为作为中国近代改革运动的思想领袖,他的改革逻辑就是从汉儒的改制思想中借来的。康有为改制、变法的目的也是“大一统”,但是康有为的“大一统”与汉儒不同。在当时的条件下,康有为“大一统”的实质,一是要“皇权归位”,也就是夺慈禧太后的实权归光绪皇帝,二是要让孔子这位“素王”成为“立法者”,实行“君主立宪”。在这个意义上,董仲舒的“三统说”(黑统、白统、赤统)就成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主张“君主立宪”的合法性基础。康有为为树立改制变法的合理性,把孔子假托为改革者、改制者。而孔子作为理想和内在的价值就是“仁”,作为外在制度的设计就是“礼”。用康有为的解释就是作为理想和内在价值的就是“道”,而作为制度安排的就是“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康有为从《礼记》里发掘出来的一句话,这句话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改革与革命的格言。他说:“读至《礼运》,乃浩然而叹曰:孔子三世之变,大道之真,在是矣。大同小康之道,发之明而别之精,古今进化之故,神圣悯世之深,在是矣。”[7]康有为《礼运注》的精义在于,他把所谓的“三代之制”由“三个朝代”描述为三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制度文明,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作为现实中的制度安排,它们又被统称为“小康”,而这是孔子所见过或者所知道的制度。在康有为看来,中国两千多年来,无论汉、唐、宋、明,不别其治、乱、兴、衰,统统属“小康之世”。在孔子后,中国之所以一直停留在“小康”阶段踯躅不前,是由于孔子之道被荀子的“武断”破坏了。但是,孔子的理想并不是“小康”,而是“大同”。尽管大同社会谁也没有见过,但它是一种推动现实制度变革永不停息的内在价值追求,它就是“道”“文明”本身。
康有为认为,孔子本人只是生活在由“升平世”向“据乱世”退化的历史时期。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第一次把进化论引入社会历史,借用文学家津津乐道的“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之义,别开生面地说明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尧舜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儒者举以为极者也。”“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8]至于“太平世”,孔子也只是听说过而已。在康有为那里,为了实现大同理想,“小康社会”是不能跨越的基础,同时,大同理想又始终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