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黄河文明优良政治基因探奥/李庚香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庚香 日期:2020-08-06 10:30:04
是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礼乐教化为其根本,“家国天下”的道德观念即以此为生根之处。中国自三代以来便以“四土”“天下”为治理范围,礼乐教化的中心任务其实是以宗族认同来培养政治认同。西周的国家与社会具有同构性。从国家制度来看,施行的是分封制;从社会制度来看,施行的则是宗法制。“家国同构”决定了政治关系实质上是由血缘关系来确立的,传统儒家以“君父臣子”来表达这种关系,因此,在社会意义中,孝忠合一,从而形成“家国同构”的观念形态。礼乐精神一经确立,这种以内制外、以德化民的思想逻辑就成为历代统治者尊奉的治国经典。源于早期国家“家国同构”的关系伦理也成为传统国家的重要价值观念,这种伦理观后来与分封制变为郡县制、贵族制变为官僚制相对应,演变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家国同构”观念体现了传统时期维护国家统一的“中国智慧”,对于我们今天的“大一统”思想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总之,“大一统”思想是黄河政治文明一脉相承的基因,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文化自信、国家自强、领土自固意识,对于增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祖国统一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民惟邦本的价值观
  
  民惟邦本是黄河政治文明的鲜明价值导向,其最精辟的概括最早见于《尚书•五子之歌》,表达的是夏朝皇祖大禹的治国准则:“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4]93历代的兴衰存亡反复证明,即使在阶级统治的社会,国与民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民众既是国家和君主统治的对象,也是其依存的基础,为国之要在于安民,为政之要在于富民,民安则国无不安,民富则君无不富;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衰;得民力者强,竭民力者亡。对此,孔子概括道:“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7]904孟子依据此思想,发展和形成了仁政学说。孟子鲜明地提出:“仁者无敌。”[8]10“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8]72“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8]149“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8]15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8]300施行仁政的具体要求,就是为政者要与民同忧同乐,使民有恒产,不夺农时,省劳役,薄赋敛,重教化,不好杀,不妄战。关于民众的重要性以及君与民的关系,孟子之后的思想家荀子也有深刻的阐释:“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之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
[1][2][3][4][5][6][7][8][9][10][11][12][13][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