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黄河政治文明的历史局限因素蠡探/李庚香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庚香 日期:2020-09-02 13:04:00
实现任贤者的政治抱负,也是为了实现自身的贤能价值和利益追求。贤者价值的实现,往往容易形成与任贤者不可调和的矛盾:若论功,举国所有不足以赏之,功高必震主;若论势,贤者得用,必然位高权重,客观上容易形成对任贤者地位上和心理上的威逼态势;若论位,贤者当位,不肖者必然受到抑制,各种谗言和诽谤之语必然盈天沸地,所谓“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5]2457;若论心,客观上存在任贤者“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5]1573的阴暗心理。当然,也存在贤者居功自傲甚至对任贤者取而代之的野心。鉴于以上因素,自古任贤者与贤者的风云际会很难善始善终,贤者大多摆脱不了凄惨的命运。如,商鞅为秦国变法图强而最终落得被车裂的下场,韩信为刘邦灭楚建汉立下汗马功劳而遭到身诛甚至被夷灭三族。综上所述,在缺少制度保障的情形下,传统选贤任能思想很难自始至终地得到贯彻落实。
    六、人治主导的治理观
    人治也称贤人政治,是关于依靠执政者的美好品德和卓越能力等个性素质治理国家的治国方式和理论主张。在黄河政治文明的各派思想中,不仅儒家极力推崇人治,如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0]41,而且其他各派,包括强烈申明法治的法家,从本质上秉承的也都是人治的主张,因为其所倡导的法并不具有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绝对权威,而只是当权者治理民众的工具,从根本上不具有“法制是普遍的、最高的、最终的裁判准则”的地位,无法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和要求。人治的特征是权力一元化的状态,是一种单向的、自上而下的、等级森严的线型控权模式,缺乏平等的利益集团或政治权力与国家权力间的横向控制,容易从逻辑上和治理实践上导致极端的个人专制和独裁。人治尽管具有理想和美善的一面,但它最大的历史局限性在于,这种治理模式缺少必然性、安全性、可持续性和治理成果的可积累性,导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10]10。每一个王朝都会出现一代不如一代的治理状况,王朝更迭、历史进步往往需要以血腥、暴力的方式才能完成,历史和社会动荡成为常态,治理的良好状态很难实现,而且更难持续。具体而言,人治具有四大历史性局限。一是治理者的能力局限必然演变为治理缺陷。人治的理论假设是圣贤在位,并赋予其绝对的裁决权。但现实的状况是,人无完人,即使是明君圣主也有才所不逮,更遑论在位者往往才具平平,而其独断的权力却使其能力的局限被无限放大,导致治理弊端不断积累。这一点唐太宗有较为中肯的认识。“贞观四年,太宗问萧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宿卫之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明,亦是励精之主。’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又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即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承顺而已。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海内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而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如其不
[1][2][3][4][5][6][7][8][9][10][11][12][1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