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5年第3期
计划行为理论视域下领导干部“技术性躺赢”行为探析/高 静 廖小丹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高 静 廖小丹
日期:2025-08-22 09:40:22
不如站对队的、干事的不如会说的、实干的不如作秀的”[19]等六大怪象。毫无疑问,这类现象致使具有真才实学和道德操守者遭到冷遇、排挤、打击和压制,严重污染党内政治生态,影响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与此同时,这种官场逆淘汰现象让“躺平式干部”误认为在综合权衡和精心算计下,凭借兢兢业业的假象就可以将自己从内卷的高压状态中解放出来,用“躺”代替“卷”的方式,以“躺平→成功”替代“奋斗→成功”的模式,既不用体会内卷所带来的高压感,也不必体验“躺平”之后的平庸感。毋庸讳言,“躺平”文化的席卷和政治生态的异化,不仅加剧了社会悲观情绪的传导,而且扩大了内卷带来的问题域,成为部分领导干部群体想方设法采取“技术性躺赢”行为的主观规范原因。
(三)知觉行为控制:竞争与政绩的反向操作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知觉行为控制感较强的个人往往相信自己能够处理行为过程中的潜在问题,能够感知实施具体行为的难易程度,是一种对外在因素的控制感。从这个角度来看,领导干部“技术性躺赢”行为的发生,一方面是部分领导干部认为实际竞争具有可操作性,能够“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从而实现“躺赢”;另一方面是部分领导干部认为其操作的手段和方法具有隐蔽性,能够通过技术性手段和方法掩盖其“躺”的本质,进而实现“赢”的政绩目标。一言以蔽之,“躺平式干部”在认为自身行为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强自我效能感的驱动下,实施“技术性躺赢”行为的愿望会更为强烈。
从可操作性来看,结果导向的政绩考评提供了领导干部“躺赢”的现实契机。考核评价干部政绩是检验领导干部工作成效的重要方式,既有激励作用,也有鞭策作用。结果导向本身是一种质量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能够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在行政体制中,合理的结果导向的政绩考评模式可以提高领导干部工作的外显度和直观政绩,但是,如果将政绩结果作为唯一的考评标准,则会忽视领导干部工作过程的作用和价值。囿于复杂的国家治理现象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基层治理现象和场域千差万别,上级进行检查或考评时,受限于精力和时间等客观因素,往往需要通过合理的结果导向考评来直观展示领导干部的工作成效。正因如此,“躺平式干部”以此为契机,将政绩结果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只追求政绩结果中的“名位”“功绩”“避责”“求稳”等,只看结果好不好,不看过程有没有实效,也不看未来有没有用,采取周期短、见效快的技术性手段来完成政绩考核指标,从而加剧了基层治理中“唯政绩论”现象。
从技术隐蔽性来看,显性的政绩考评为领导干部“躺赢”提供了痕迹空间。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以来,痕迹管理逐渐成为政策落地的重要抓手,显性的痕迹管理被广泛运用于基层治理,成为政绩考评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能。但不容忽视的是,部分基层政府专注于造“痕”留“迹”工作,痕迹管理演化为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痕迹主义。正因如此,部分“躺平式干部”抓住这一契机,为自己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