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5年第3期
计划行为理论视域下领导干部“技术性躺赢”行为探析/高 静 廖小丹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高 静 廖小丹
日期:2025-08-22 09:40:22
不达”的古训,而是急功近利,想以速成的方法和手段实现“躺赢”。因此,这类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背离初心和使命,无视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花拳绣腿”的方式达到上级目标、应付上级检查、完成工作任务,进而实现为自己邀功留名的目标。
二是“躺赢”的心理情感倾向。“卷王”时代的来临,促使“躺赢”成为一股以反对传统竞争观、奋斗观为核心的新潮流,这股潮流以不劳而获为成功学标签,充分满足“躺平式干部”的“咸鱼翻身”幻想。一方面,“躺赢”能够帮助领导干部逃避社会内卷的竞争压力,以轻松的方式实现自身对权力、政绩、荣誉的攫取,满足其反内卷的心理诉求;另一方面,“躺赢”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领导干部的个人利益,能够从结果层面满足领导干部对政绩的情感追求。因此,无论是“喊号子”“做样子”的形式主义,还是“打太极”“混日子”的懒政、怠政,说到底都是一种“空头政治”,是实现领导干部“躺赢”目标的技术性手段。由此观之,“捷径可为”的职场认知和“躺赢”的心理情感倾向从根本上导致领导干部丧失责任担当的政德底线和理想信念,是“躺平式干部”采取“技术性躺赢”行为的根本原因。
(二)主观规范:“躺平”与“躺赢”的群体症候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主观规范主要是指个体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对某种行为的支持或反对程度。换句话说,主观规范就是来自他人的社会压力能够影响行为主体决策。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每个人的行为决策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其他人、社会、群体因素的影响,领导干部也不例外。
一方面,“人人都想躺平”的社会氛围引发领导干部群体的盲目从众心理。“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当一扇窗户打破之后,如果不及时修理好,可能会诱发更多的破坏者将窗户破坏得更加严重。同理,如果社会环境中的不良现象被放任存在,就会诱使人们纷纷效仿,从而导致不良现象变本加厉。“躺平”文化的发展正如同“破窗效应”一样,不断蔓延到各个行业之中,不仅出现在各大专院校学生群体中,在企业、教育、家庭甚至政府部门中,“躺平”之风也蔓延开来,“打工人”“躺平青年”“佛系青年”“摆烂人生”等网络话语随处可见。毫无疑问,社会“躺平”氛围的席卷直接影响到部分意志力不坚定的领导干部,使之陷入“躺平”困境中无法自拔。深陷“躺平圈”中的领导干部心态“佛系”、状态“躺平”、工作“摆烂”,不仅抵触积极行为,更是对“卷”直接抛弃,直接采取“躺”的形式,以不作为的形式逃避作为可能带来的责任和风险,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混日子形式换来安稳的职业状态,实现政治生涯结局的“赢”。
另一方面,非良性竞争的政治生态为“虚假躺平式干部”提供了“躺赢”环境。为政之要,在于选贤任能,然而,当下实际的政治生态中依然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官场逆淘汰现象。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曾将其总结为“清廉的不如腐败的、亲民的不如霸道的、眼睛向下的不如眼睛向上的、不站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