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4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5年第3期

计划行为理论视域下领导干部“技术性躺赢”行为探析/高 静 廖小丹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高 静 廖小丹 日期:2025-08-22 09:40:22
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一、计划行为理论渊薮与领导干部“躺赢”技术性手段面面观
  (一)计划行为理论的结构分析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是美国心理学家阿杰恩(Ajzen)于1985年提出的一种解释个体行为一般决策过程的理论。[3]该理论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4]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研究框架较为相似,都假设主体的行为意向能够决定主体的具体行为[5],但研究变量有所不同。理性行为理论将主体行为意向看作是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两个要素作用的结果,其理论缺陷在于将个体行为限制在意志控制范围内,但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不仅仅受个人意志控制,还受社会背景、实际条件等多种因素控制。基于此,Ajzen增加了知觉行为控制作为影响主体行为意向的第三个要素,构建了计划行为理论的框架模型。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框架模型,行为意向直接影响个体行为,行为意向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等要素的影响,并且三者互相作用。行为态度是指主体对具体行为的评估,对具体行为表示积极、消极或中立的行为信念;主观规范是指行为主体所感受到的外界对具体行为的支持或反对程度,源自个体周围的重要“他者”的影响;知觉行为控制是指行为主体感知到的实施具体行为的难易程度,主要反映主体对影响具体行为执行因素的感知情况,体现为主体对具体行为的可行性、控制性和效能感的主观判断。[6]从这三个变量与行为意向的关系来看,主体行为态度越积极、他人支持力度越大、知觉行为控制感越强,行为意向就越明显,主体实施具体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主体行为意向越弱,实施具体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计划行为理论的优势就在于将影响主体实际行为的所有因素假定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者,它们共同作用于主体行为意向,进而决定主体具体行为。本文以该理论为研究视角分析领导干部“技术性躺赢”行为,既对主观个体因素进行探讨,也对客观社会因素进行分析。
  (二)“技术性躺赢”行为的意涵
  从“躺赢”兴起的病理根源来看,“躺赢”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是受“躺平”亚文化影响衍生的社会现象,特指“躺着实现赢”的策略性理性选择。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各行各业都存在严重的内卷现象,“赛马比拼”“进位赶超”等“卷王”模式层出不穷,比如,教育行业的“比学赶超”“鸡娃现象”,企业的“996”“007”工作模式,科研领域的“青椒民工”“不发表就出局”等现象,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非理性竞争状态,似乎整个社会陷入“不断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死循环”。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提出,“21世纪的社会不再是一个规训社会,而是功绩社会”,这个社会处在飞转的停滞状态中,将社会氛围笼罩在高压状态下。[7]在这种内卷高压状态下,阶层固化、社会群体幸福感下降,引发社会群体心理的“非常态”反应和“矛盾性”情绪。随着《躺平即正义》一文的横空出世,“丧”“佛系”“躺平”“摆烂”等处世哲学几乎一夜之间风靡全网[8],引发无数“躺平大师”追捧,甚至人人口
[1][2][3][4][5][6][7][8][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