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5年第3期
计划行为理论视域下领导干部“技术性躺赢”行为探析/高 静 廖小丹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高 静 廖小丹
日期:2025-08-22 09:40:22
《汉书?朱云传》云:“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16]这里的“尸位素餐”形象地描述了空占职位、不作为的庸碌官。这种无为的庸碌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躺平”,而是保全自身职位的另一套做法,其将目标定位为安全上岸、决不犯错的底线,只求达到最低标准,进而实现“躺赢”的最终结局。习近平总书记曾用“推拉门”“墙头草”形容这类不思进取的庸碌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处置了一大批“为官乱为”的领导干部,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力遏制,反腐败斗争进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常态化阶段,但同时也滋生了“为官不为”的土壤,产生了一大批碌碌无为混日子的“躺平式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为官不为’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二是动力不足而‘不想为’,三是担当不足而‘不敢为’。”[17]从“技术性躺赢”角度来看,这类“躺平式干部”是基于“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理论,采取“不喊号子不拉纤,撸起袖子一边看”的行为,处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状态,通过混资历享受领导干部职位的优越感,以绝对不犯错的方式规避主动作为的责任与风险,只求安全落地和平稳上岸,以身在场而心不在场的方式实现“技术性躺赢”。这种庸碌官的存在,严重影响干部队伍的发展,侵蚀党的肌体,使上下政令难通、改革事业原地踏步。
二、计划行为理论视域下领导干部的“技术性躺赢”行为
上述领导干部“技术性躺赢”行为,不仅体现了这类领导干部群体的主观意愿和行为意向,还体现了其行为具有明显的操控感。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可知,“技术性躺赢”行为源于“躺平式干部”行为态度上的理性选择、主观规范上的群体症候、知觉行为控制上的反向操作。
(一)行为态度:认知与情感的理性选择
态度是一种评价的倾向,行为态度是对主体行为产生指示性或评价性的心理反映倾向,是行为主体认知和情感的直接体现。结合计划行为理论,“躺平式干部”行为态度上具体表现为:在思想认知上,部分领导干部认可“捷径可为”职场之路;在情感价值追求上,部分领导干部具有“躺赢”的心理情感倾向,从而激发其对“技术性躺赢”的推崇。
一是“捷径可为”的职场认知。从领导干部“技术性躺赢”行为的现实表征来看,部分领导干部高度关注“走捷径”“耍手段”“玩形式”等方式,大搞“政绩工程”。[18]从职场认知的角度看,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部分“躺平式干部”在工作中失去奋斗的动力,不再想通过努力创造价值、通过奋斗获得成功,而是认为通过“抱大腿”、靠关系、走后门等方式也能够获取“躺赢”资格,特别是在一些“官二代”“富二代”以及拍马逢迎之辈屡获名利果实的影响下,部分领导干部推崇投机取巧行为,钻研“走捷径”的为官之道,丧失了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在“人人跑出加速度、赛出快节奏”的时代洪流裹挟下,“躺平式干部”在这场竞争中不再信奉“欲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