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4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5年第2期

数字技术的公共价值审思:价值契合、偏离风险与重构进路/邓 文 刘 欢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邓 文 刘 欢 日期:2025-06-18 11:01:48
的异化追求。数字技术蕴含着大量有关资产阶级意志的话语表达,于幽微之处悄无声息地侵蚀人们的思想,逐渐掌控人们的思想动态与行为倾向,削弱主体创造力,巩固数字资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资本家借助“免费、共享、自由”等正向叙事来隐藏牟利动机,在全球范围内极力渲染技术至上、技术之权威科学性的文化氛围,从而引发工具理性膨胀的现代性危机,导致人们的物化意识强烈,主客体对立加剧,数字拜物教、赛博崇拜风行。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观念统治之下,一些缺乏分辨能力的人将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奉为圭臬,丧失主体创造性和辩证思维能力,被资本的绳索拖曳着前行。
  (三)独占与复杂:算法的强控制性
  马克思曾言,“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16]。数字技术在给人类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亦造成技术掠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数字技术自身的“二律背反”属性与不确定性。数字技术具有高精密性、颠覆性,若未加以科学利用,就容易产生难以估量的不确定性后果。此外,数字技术虽为科学、智慧、理性之产物,但其自身固有缺陷也使得理想目标很难达成。技术暗含人类的意志表达,使用者和旁观者均能窥见其中蕴含的人之欲望情感。一旦数字技术找到人类的活动规律,摸清人类的精神世界,便会成倍地刺激、放大此类情绪和动机。人类出于对成功、资源、财富等正向需求的渴望,抑或是受监控、掠夺、垄断等自私利欲的驱使,与机器之间达成了“秘密契约”,甘愿臣服于技术的支配地位,以促成目标实现。[3]阿诺德•盖伦早在工业革命时期即揭示了人类发明和改进机器的内在法则: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而无机之物比自然之物具有更大的无限性,且人类天生具备自由意志,是善变的、难于掌控的,相比之下,机器基于一套固定的算法程序运作,并不拥有人类般的自主意识、伦理关怀、易变思想,只是严格遵循写入的算法程式行动,不合规范的举措会受到惩罚。因此,幕后之手若操作不当,致使技术之无意识的冲动被无限放大,发展失控,便有滑入技术主义囹圄的危险,负面后果难以避免。技术发展似乎是以人的有价值意义的异化和牺牲为代价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17]。数字技术对人与自然的统治愈强,人的自主性空间愈小,人在整个世界运行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愈加矮化,人类像被机器束缚而不得挣脱的困兽,被牢牢圈在技术牢笼之内。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所独有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根源于人类大脑的思维活动,数字技术不仅弱化了人类辩证思维的脑力优势,也退化了人类的肢体行动能力,人之为人的意义在技术时代亟须深入反思。
  (四)失控与疲软:法律制度监管乏力
  权力天然具有扩张性,其与数字技术结合产生了新的权力形态,即数字权力。数字权力根据与其结合的主体、作用领域的公私属性,分为数字公权力与数字私权力。公权力机构凭借国家强制力而具有垄断性权威,具有自我扩张的倾向,因此,数字公权力的影响支配力较私权力更强,若得不到有力的规制,会造成“数字利维坦”对民众权益的侵蚀。数字科技巨头掌握了包括个人数据在内的大量隐私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操控公共话语和政策讨论风向,形成数字私权
[1][2][3][4][5][6][7][8][9][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