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5年第2期
数字技术的公共价值审思:价值契合、偏离风险与重构进路/邓 文 刘 欢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邓 文 刘 欢
日期:2025-06-18 11:01:48
的公共价值偏离提出批判与诘问,并对数字技术的公共价值回归进行理论探寻。
二、数字技术的公共价值意涵解构
数字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须以人类的公共利益为根基,致力于提高行政效率、增进社会福祉、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提升社会道德文化水平等增益公共价值的面向。公共价值虽是一个抽象化概念,但经由数字技术与实践运用的联结,可具象化为现实存在,呈现出多重价值意蕴和表现形态。本文基于公共价值理论,细分数字技术的公共价值维度,讨论数字技术的公共价值意涵。
(一)社会认可增进
社会认可的核心内涵为公正平等、开放包容、伦理关怀等,指涉公民的权利保障面向。人类接入数字技术的公平性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平等接触和使用数字技术,不同身份的圈层之间共融共生,共享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与机遇;对数字弱势群体施加关怀,将其真实诉求纳入技术设计、改良的考虑范围,理解并关照其主体特殊性,为其提供绿色便捷使用通道。存在于社会共同体的人们只有感受到被接纳、被包容、被理解,使用数字技术的愿望才会更深切、更强烈,才能淡化甚至消解原有的技术蔑视、技术威胁等消极观念,正视数字技术的当代影响及地位,理性运用技术赋能生产生活进程。在数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中考量社会认可度,不仅能有效凝聚社会价值,缩小数字鸿沟,而且能避免数字时代的社会动荡与分裂,重塑技术迭代进程中被丢失的理性、自由、正义理念。人人都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发展机会创造自我价值,实现阶层跃迁、身份转换,最终增益整个社会的公共价值。
(二)治理理念变革
人类作为数字技术世界的元主体,在生产方式迭代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多元的文明,形成了具有时代属性的治理理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备各异又大同的时代特征。在封建社会,人们在适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明了简单的器械,小规模使用技术物进行生产生活运作;进入工业文明时期,大型机器以“工厂制”取代了手工作业,效率、科层、去人格化、市场化等成为主流话语,劳动分工、生产规模化、资本集中为大势所趋,世界地理区隔的影响下降,世界市场形成;迈入信息化社会,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使得各国开始探索“互联网+”治理模式,聚焦于电子政务、行政改革等领域,革新政府治理模式;在如今的后信息化时代,以人工智能、区块链、算法、数字孪生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催生了风头正劲的数字技术文明,并全面渗透进社会各领域,全社会的数字化形态逐渐成型,多元协同、数字赋能、全球共治成为时代主题。
(三)文化价值多元
数字技术的公共价值属性在于以技术增进社会价值认同,凝聚社会共识,在公域范围内形塑整体的公共情感。数字技术超越时空边界,改变了人们获取、传播和体验文化的方式,重塑了人们对文化价值的认知和表达。数字时代包罗万象,思想文化的分流、碰撞与融合趋向日益外显,社会更加混沌多元,文化异质性更加突出,社会包容度更高,不同文化价值跨时空碰撞与交融,形塑了社会公众新的情感认同与价值理念。在传统主流文化的引领下,形式与内容各异的新兴文化多元共存、兼收并蓄,处于和谐有序的生长状态,从而构建了整个社会繁荣兴盛的文化发展新样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