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4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5年第2期

数字技术的公共价值审思:价值契合、偏离风险与重构进路/邓 文 刘 欢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邓 文 刘 欢 日期:2025-06-18 11:01:48
uo;,个人隐私无处遁形。克里斯多夫•库克里克以颗粒度表示社会被解析得彻底与否,微粒化是当今社会形态的真实写照,仅依靠几条数据,算法便能准确描摹出包含用户的宗教信仰、个人喜好、身份职业、价值取向等信息的数字人格画像,人们被自我生产的数据高度监视与解析,沉溺于被投喂的推送信息而自娱自乐,困囿于“信息茧房”之中,难以得知外界的真实面貌,日渐被数字技术驯化为资本所期冀的“听话机器”。[9]受数字技术和智能算法所监控而不自知的人们,遵循着既有世界观、行为方式,难以跳出陈旧思维的窠臼,缺乏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行动,逐渐异化为单向度的人。[10]超用户授权、超目的性使用、不对等同意协议等,均存在过度窥探私人生活之虞,个体自主能动性不仅没有因为数字技术的革新而得到提升,反而因技术掣肘而处处受限,自由选择权看似放大,实则缩小。数字赋权异化为数字消权,数字技术素养欠缺者遭遇社会排斥,导致精神失落;技术中层管理员陷入数字官僚主义、指尖形式主义的泥淖而难以抽身,阻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技术刚刚将人们从生产苦役中解放出来,转而以数字消费主义占据了人们的空闲时间。
  (四)社会公正性遭遇挑战
  技术乌托邦认为科技将引领人类进入美好新世界,那里将会是人人自得其乐、全面发展、生而平等、幸福美好的自由王国,现实却给了人们沉痛一击,技术乌托邦终究只能是存在于虚无世界的幻象。当前数字技术革新的伦理问题表现在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就个人层面而言,算法的编写、设计、运行均经由人之手,理论假设中的纯粹价值无涉构想缺乏现实之基,完美主义者所追求的绝对公正与实际社会相去甚远,此种讨论越热烈,越是暴露出人们对算法公正问题的忧思并未切中肯綮。[11]机器智能体的类人主体性解释引发了技术的道德伦理、责任归属问题讨论,即当技术写入暗含偏见、歧视的代码,拒斥普通个体进入时,人和机器各自的责任分担究竟如何?数字技术是否具备适格的责任承接主体地位?此外,技术的超目的性使用造成的侵权行为加剧了隐私泄露风险,不法分子利用大量数据进行数字犯罪,恶化了数字生态环境,造成数字空间秩序的紊乱。就技术对国家、社会层面的影响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国家安全问题的隐忧。例如,公共机构若基于错误数据集制定决策,并将其应用于预防犯罪、社会治安等领域,可能会引发混乱,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又如,技术本身被植入带有社会偏见的程序,致使机器辅助人类判断出现失误[12],造成民众对政府的社会信任度下降,公权力信誉遭到折损。同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即技术权力的扩张与规约限度。技术与阶级的紧密联结使得权力得到新一轮扩张,由此引发数据增长与权力规约的现实关切。尽管数字技术以科学、公正、透明为标榜,但在真实情境下,强技术产物实质上为少数数字精英圈层所垄断,普罗大众所接触到的仅是数字技术庞大、未知世界的冰山一角。如此不平等的技术分配体系衍生出权力的不对等关系,现实社会的真实面貌被数字霸权者遮蔽,“数字利维坦”侵犯了底层群体的合法权益。
  四、数字技术伦理问题的根源剖析
  虽然人们很少承认自身对技术的依赖这一事实,但技术已然成为人类社会的集体Kileken(一种人工智能机器的名字)。[1
[1][2][3][4][5][6][7][8][9][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