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中国式领导力:修己安人、内圣外王之道/孔云中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孔云中
日期:2024-11-15 09:09:52
的就是在先秦时期逐渐形成的“皇道、帝道、王道、霸道”四种治理之道。图1直观展示了它们的区别。
1.皇道:三皇时代的无为而治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盘古是远古时代神话中的传说,三皇时代是自盘古之后最早的中华文明时代。天皇、地皇、泰皇(人皇)合称三皇,现在一般是指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燧人氏钻木取火,结束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华夏文明的新纪元;伏羲氏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结绳记事,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神农氏亲尝百草,为民治病,刀耕火种,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还领导部落民众制造陶器和炊具。神农氏即炎帝,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蚩尤,炎帝与黄帝后来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这也是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的原因。
三皇时代是一个上古传说时代,距今5000多年,时间跨度遥远且漫长。因此,三皇时代的“皇道”无为而治或出于中国人的美好想象。“皇”代表天,天道不言,四季循环,万物并育。三皇施行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行不言之教,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民合道而自得其乐,于是天下大治。可是因为那个传说的时代太过久远,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流传,所以皇道到底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后世文人常常是古而非今,借古而讽今,于是皇道无为而治的三皇时代便成了中国人向往的美好时代,更表达了人民大众对领导者德行修养的美好期待。
2.帝道:五帝时代的德教之治
五帝一般是指《大戴礼记》所提出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也是远古时期极具影响力的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从三皇到五帝,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部落相互攻伐,道德渐趋沦丧,民众渐失单纯,人们的心灵被各种私欲污染。于是五帝时期德教之治的帝道应运而生。五帝洞悉天地万物,从中参悟大道,以德规范天下百姓的言行,引导回归于道,以达到无为而治的最终目标。
五帝时期帝道的德教之治倡导用恩信之法,以德教民,以德为尊,以诈为耻,德高者上,无德者下,诡诈难以立足。君有贤德,而民众自化,民众感恩而以德报之。显然,帝道较皇道而言,君主作为领导者要有所作为,崇德而抑诈,民众敬仰而从之。
总之,无论三皇无为而治的“皇道”,还是五帝德教之治的“帝道”,都是更加偏重于德治的治理之道,以期望达到无为而治的天下大治。
3.王道:三王时期的仁政之治
三王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贤明的帝王,分别是大禹、商汤、周文王以及周武王。五帝过后,大禹开创了夏朝,家天下的朝代制代替了禅让制,中国历史由三皇五帝时代进入三王五霸时代,而夏、商、周三代也由“帝道”之治步入“王道”之治。三王时代,社会风气败坏,顽劣之徒渐多,人心更加复杂与污浊,天下更加偏离大道。此时作为领导者的“王”便贯通天、地、人三才之道,制定礼乐制度以规范人类行为,教化天下,推行仁义,天下乃纷纷归服。在王治时期,人类无法再达到“道”的标准,王便依据道德,以礼乐手段,从外在规范天下百姓的言行,以达到仁义的标准,使天下维持在相对和谐的状态,使万民归顺而不受伤害。
王道的领导和管理方式是以夏、商、周三代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