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中国式领导力:修己安人、内圣外王之道/孔云中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孔云中
日期:2024-11-15 09:09:52
分工产生了领导和管理行为
有社会群体必然就会产生社会分工。人类个体因为自身能力和所拥有资源的不同,所以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于是在人类历史上很自然地产生了阶级和社会分工,并由此形成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古圣先贤就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社会分工的思想。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1]367孔子用“谋道”与“谋食”来区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他说,君子所谋求的是大道的确立与践行,而不是个人的生计。耕田种地,可能会饥饿;治学求道,可能得到俸禄。君子担心的是大道,而不担心自己贫困。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可以认为是领导者和管理者。
“至圣”孔子之后的100多年,被誉为“亚圣”的孟子进一步发展了社会分工的思想并将其理论化,他用“劳心”和“劳力”两个浅显的词汇明确区分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孟子曰: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天下之通义也。”[2]孟子说,社会的分工有君王治理国家之事,有百姓从事生产劳作之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原本由百工制作的生活必需品,若要求每一个人自己来制作,则会导致天下人疲于奔命。因此,人类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分,脑力劳动者管理他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管理,这是天下所通行的原则。这段精辟的论述被认为是中国古圣先贤对于社会分工最早的认识和阐述,孟子由此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社会分工的思想家。
人类的群体性特征所引致的社会分工,必然会导致领导者和管理者群体的出现。作为拥有光辉灿烂历史的中华民族,其领导和管理的实践活动也因此延续了数千年之久。只是在中华古籍经典中并未明确出现“领导”或“管理”这两个现代词语,而与之同义或近义的词语,如治、统、辖、总、纪、驭、领、御、制、掌、执、摄、宰等多次出现。
(三)中国式领导智慧:君子之道费而隐,百姓日用而不知
中国古代并没有明确提出领导力的相关理论和体系,但围绕着圣王之治、君子之道的领导和管理思想极为丰富,偏向于“形而上”的哲学性表达,因此也极为精妙隐晦。“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3]大道无形无象,故称形而上;器用之物有形,是为形而下。“形而上者”是无形的道体层面,通常指的是意识形态范畴,是一种用思维去认知世间万物的方式,也就是本源性的思考,在西方称之为“哲学”,在中国称之为“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4],形而上的道是很难用语言去描述清楚的。“形而下者”是万事万物各自表层的相,通常是指具体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类似实物性质的事物,中国古代称之为“器”。
在领导和管理领域很容易发现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研究理路的不同。西方管理学领域注重对领导和管理的技能、技术的研究,更加偏向于“术”的层面,这是形而下的“器”;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更加偏向于形而上的“道”。“子曰:君子不器。”[1]28孔子甚至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