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从“文明冲突论”走向“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范式与发展趋向/杨 蓉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杨 蓉
日期:2024-03-19 09:16:11
与建设。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和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并成为全人类的公共财产。人类文明新形态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二者是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的。从生成逻辑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借鉴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路中文明交往模式的深刻总结,也包含着对西方文明范式的批判和扬弃。从价值逻辑来讲,人类文明新形态孕育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中,是中华民族文明自觉的新时代样态,为中华文明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原创性贡献。此外,它还着眼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开辟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范式,以胸怀天下的大道将中国的发展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宏伟蓝图中,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文明纽带。就实践逻辑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结构上包含“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指向的是文明实践的全方位、高质量、深层次发展,既体现了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文明追求,也折射出全球治理中的东方智慧。
(三)人民性与时代性:生态文明创造助推民族复兴伟业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人民性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中出场时就是引领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面对资本的盲目扩张,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吃人”事实,将消除人的异化视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奋斗目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基因,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从本质上讲,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民的文明范式,因为它是中国共产党聚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这一原理而创造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现阶段我国将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可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息息相关,进一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深厚的为民情怀和不变的殷殷初心。从内涵来看,与文明冲突论只关切宗教、历史、语言、文化和传统等文化要素不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五大文明的辩证统一,而这些文明归根结底是由人民创造的。也就是说,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包含人民主体性的社会有机体。此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民性还体现在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和责任担当上。自文明冲突论问世以来,这一文明范式的工具化倾向日趋明显,潜移默化间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摒弃了文明冲突论的绝对对抗理念,以人本逻辑超越了资本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及思想魅力还体现在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上。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它不是最终真理,只是为真理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并赋予其时代属性。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文明有机结合的时代产物,也是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中创造的文明范式。社会文明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表明,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是历史必然。目前,人类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期,工具理性的异化使得现代文明充斥着紧张和不和谐的因素,人类文明新形态回应了生态文明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