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5年第2期
数字技术的公共价值审思:价值契合、偏离风险与重构进路/邓 文 刘 欢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邓 文 刘 欢
日期:2025-06-18 11:01:48
【摘 要】当下社会数字技术发展呈勃兴繁荣之势,深度变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带来了技术伦理问题。数字技术的公共价值意涵包括社会认可增进、治理理念变革、文化价值多元、公共服务改善,数字技术的公共价值偏离包括文化价值潜在消减、阶层分化鸿沟难跨越、人的自主性空间被挤压、社会公正性遭遇挑战。数字技术伦理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与技术的共谋、意识形态腐蚀、算法的强控制性、法律制度监管乏力。重构数字技术的公共价值,要优化技术设计,确保算法公平正义;复归人类主体地位,摆正技术客体地位;重构技术社会逻辑,破除资本话语框架;加大法制监管力度,保障个体合法权利。 【关 键 词】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公共价值;伦理风险;价值重构
【作者简介】邓文(1967— ),女,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技术发展与基层治理;刘欢(2000— ),女,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字技术与基层治理。
【基金项目】湖北省发改委研究课题“省直机关公务员能力建设标准研究”(课题编号:HBSFGW-2022-43)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5)02-0152-09
一、引言
有学者指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被数字监控和规训的时代,犹如进入了一种“全景敞视监狱”,被动接受数字的控制与约束,走向了万物皆可数据化的极端。[1]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勃兴与应用,技术理性挤占公共价值并居于主导地位的倾向愈发明显,其根源在于技术的“二律背反”属性。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基于神经网络算法,具备机器学习功能,以数据为生产要素,通过强大的算力,逐渐成为新型生产力,驱动着社会发展。数字技术之所以被寄予巨大期望,不仅在于其所具备的海量数据、强大算力,而且在于人们所认知的机器“价值无涉”属性。数字技术被视为公正、客观、科学的代表,不负载价值偏见,可以为政府决策、企业创新、社会福利带来巨大动能,超越传统的管理与治理模式。然而,实践经验表明,数字技术不仅负载人类价值,而且与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结合会形成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倾向,非正义性数字意识形态甚至会延伸至社会各应用场域,造成数字歧视,形成数字鸿沟,损害公共利益。算法经由人类设计与使用,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被植入人类的价值情感倾向,产生人类的思维取向与行为模式,这是无法避免的社会现实。随着弱机器学习模型向强机器学习模型的迭代,出现了机器挤占人类主体地位的现象,公共价值意蕴被数字技术的工具理性进一步剥夺。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对数字技术的伦理审查与监管,企业与资本、技术的结合越发紧密,助推了资本的数字垄断趋向,导致文化价值根基受到侵蚀,人的数字劳动异化现象加剧,社会公平正义遭遇挑战。
数字技术的设计和使用应以增进公共利益为最终目标,以公共价值的存续为根本遵循,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须时刻警惕走向自我的背反,异化为约束个性、限制自由的数字监控工具。基于此,本文对数字技术的公共价值遵守这一议题的深层、多维问题及其产生根由进行探讨,对数字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