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5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5年第3期

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中党的领导机制内涵探究与运行优化/石东伟 洪向华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石东伟 洪向华 日期:2025-09-16 09:51:05
人民民主乡村实践的有效运行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比如,在浙江诞生的“后陈经验”,就是村级党组织通过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从监督这一个环节入手,通过机构创新、组织创设赋予人民群众监督权,不断推动监督前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同时不断扩大应用范围,实现了“村官村民选、村计村民议、村策村民定、村务村民理、村事村民管”,涉及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五个环节,保障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运作的规范性。
  三、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中党的领导机制运行面临的挑战
  在当前的实践中,党对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的领导仍面临一些挑战,影响了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这些挑战主要表现为动员机制的意识缺失、协调机制的基础条件欠缺、整合机制的自主性缺失、监督机制的文化支撑不足。
  (一)动员机制面临意识缺失的挑战
  “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是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的主力。”[4]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乡村实践的领导主体,村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只有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树牢推进民主的责任意识,带领村民有序参与乡村的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的全过程,才能使全过程人民民主乡村实践实现主体的全方位。但是,在当前全过程人民民主乡村实践中,一些村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对村民的民主参与持消极态度,认为村民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并在推动乡村民主发展的过程中消极不作为。比如,一些村级党组织或党员因缺乏民主责任意识,仍然习惯于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管理和约束村民,缺乏推动民主运行的必要能力和技巧,在管理风格上呈现出全能化和包办化,忽视村民的民主主体地位,既不主动向村民公开乡村治理的相关信息,也不向村民开放民主参与渠道,甚至站在村民的对立面,刻意排斥村民参与,自己主导乡村治理方案的制定,依赖经验办事,缺乏与村民的民主协商和讨论,使村民在民主实践中处于失语状态和边缘化地位。因此,一些村级党组织或党员责任意识的缺失导致动员机制运行不畅,并由此影响了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
  (二)协调机制面临基础条件欠缺的挑战
  党对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协调本质上体现为政党与社会的互动,因此,协调机制的运行需要具备相应的支撑条件,以促进政党与社会实现良好互动。对于政党而言,其作为协调机制运行的主导者,需要具备相应的协调资源。而“任何一种政治社会现象及其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因都深深地潜藏于经济社会之中。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并受经济因素的制约”[14]。因此,政党要推动协调机制的良好运转需要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作为支撑,以确保自身具备一定的资源调动能力来开展协调工作。对于社会而言,其为协调机制的作用对象,因此,社会基础条件的好坏影响着协调机制的运行情况。协调机制运行的社会基础主要是乡村社会整体的公共性,只有具备整体的公共性,协调机制在运行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利用乡村社会的非正式规则和社会资本,从而取得更好的协调效果。
  当前,由于基础条件的欠缺,协调机制的运行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首先,就经济条
[1][2][3][4][5][6][7][8][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