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5年第3期
新质领导力:领导者对新型生产关系作用的关键因素/王 立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 立
日期:2025-08-13 09:25:57
视现有生产关系,敏锐发觉和识别组织既存生产关系设置中的失当、运行中的失衡、管理中的失控,从而以组织实际现状为依托,有的放矢、有序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
其二,对生产要素配置调整的果断决策力。在已有生产关系的影响下,组织难免会滋生不同程度的利益格局、人际圈层和行为惯性。在一定意义上,这些既是旧生产关系的表现方式,同时也是维系旧生产关系存续的动力。生产关系的调整是重塑组织与人、人与人、人与物等关系的全局性动态过程。这势必会触碰已有的利益格局,引发阵痛与冲突,会影响人际圈层的联系与连接,引起组织结构的重组,会冲击行为惯性的舒适圈,引致误会和不解。这就需要领导者具有果断的决策力来打破既有阻碍变革的因素,围绕战略目标重新对传统资源如资金、人力、物力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匹配,同时又要尤其重视新兴资源如数据和科技等新型生产要素的评估和界定。通过重设“组织—人—物”三者关系,动态实现资源最优化利用配置。
(二)激励创新力是新质领导力的目标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8]。在著名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看来,创新是内生化的要素重新组合。[19]因此,对于各个行业企业组织而言,创新的实现是在领导者的带领下,团队共同努力不断尝试要素重组的动态迭代过程。这不仅要求领导者自身具备创新精神,更要求领导者具备能够唤醒和激发组织创新的能力。
首先,培养和选拔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孵化力。创新的实现载体和应用载体是人。新型生产关系的变革离不开人才的参与构建和支持维系,特别是那些能够突破传统思维框架、敢于在实践中尝试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的人才。这就需要探索符合行业和组织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建立符合组织实际的人才选拔和任用机制,不断为持续性创新提供不竭的人才储备。
其次,发现影响成员创新意愿因素的识别力。不同行业的组织属性、组织结构各有差异,组织环境、组织成员的特点也不尽相同,这些共同决定了影响创新意愿的因素各有区别。这就要求领导者具备因地制宜、精准识别影响组织成员创新意愿因素的能力,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干预和作用,从根本上激发成员的创新动力,将创新从想法变为方法、从观念变为行动。
再次,建构激励成员创新行为机制的治理力。创新是持续性的积累过程,要确保积累过程的稳定性和延续性,需要激励机制与之相匹配。这包括对创新成果的公正评价、合理奖励,以及对创新过程的支持与保护。只有构建多角度、多层次的激励机制,才能确保组织成员在创新活动中始终保持端正的态度与坚定的信心,敢于创新实践、敢于试错担当。与此同时,更要注重激励与约束相结合,防止创新思路和行为出现偏差,确保创新始终沿着组织需要的方向前进。
(三)协调执行力是新质领导力的行动维度
新旧生产关系的转换是新旧发展观念的碰撞、新旧制度机制的更迭,更是新旧互动关系的替代。在此过程中,组织会因既有关系的调整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内外摩擦,能否消除这些摩擦和矛盾,决定了新型生产关系发挥作用的程度。因此,领导者需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具备缓解冲突和推动执行落地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