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心”之能量:中国式管理的道德生产效能/郑济洲 崔 翼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郑济洲 崔 翼
日期:2025-06-30 11:18:32
的特征。而以水为文化意象的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包容性文明,在其中创生的现代中国管理哲学发扬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利他品格,突破了传统管理哲学中“理性管理—人性管理”两极对立的面向,实现了对西方管理哲学的融合、超越和发展。中国管理哲学在管理实践中发展出“时中”的思维方式,在其影响下的中国式管理表现出沉潜蓄势、顺势而为的经营理念。与西方管理哲学侧重管理技术、理性结构、组织形态等方面不同,中国管理哲学始终是指向人的经营哲学,这里的人不是西方理性的“经济人”,而是可以感觉到的、有血有肉的、通情达理的“实践的人”。对人性的不同解释影响了中西方管理的性质,以制度建设为中轴的西方管理在本质上是一种工具理性管理,而中国式管理是以“情—理—德”三元结构为基础架构的人道价值管理。这三种结构分别映射着中国管理哲学的三种心,即生发自然之情的“慈悲心”、觉解天道之理的“仁爱心”和保持战略定力的“止水心”,归根到底这三种心均以利他的本心为价值导向。
实践证明,无论是中国传统管理哲学,还是现代西方管理哲学,都有其各自的发展优势,也都有其相应程度的不足。因此,构建当代中国管理新哲学既不能摒弃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基于人性善的思想底色所涵养的“三位一体”的本心,又不能忽视深潜在现代西方管理哲学主导的管理实践中的私心,而应该在充分认识到人心结构复杂性的基础上以海纳百川、无问西东的胸怀博采各种管理哲学的精粹。当代中国管理新哲学是一种总体性的管理观,要旨在于使员工彰明自身内在固有的智慧与美德,通过自我完善来推广至整个企业组织乃至市民社会,促使每个人都能在和谐的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当代中国管理新哲学的指导下,公司职员不再是现代意义上的纯粹“为己之我”,而是成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企业“创客”,员工在中国式管理的实践中锻造出自身的二象性,既是“独立自我”,又是“为他自我”。在涵养员工利他之心的过程中,中国式管理所遵循的并不是以法理约束为基本特征的西方经济契约的逻辑,而是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灵契约的形式,发展出一种内聚着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道德生产效能。
二、心灵契约:中国式管理的道德生产效能的特质与优势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相互角力的商业环境中,中国管理新哲学作为一种融通中国传统治道智慧和现代管理科学的独特理念,日益散发出独树一帜的价值与魅力。中国式管理向来强调和谐、中庸与互惠,这与心灵契约的内在特质不谋而合,其所蕴含的动态性、责任性和交互性的价值属性同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高度契合。心灵契约不仅是联通员工和企业之间的无形规范,而且是一种推动双方良性互动、达成合作共识、实现共赢发展的隐性纽带。作为员工和企业之间隐含的、基于期望和承诺的深层心理状态,心灵契约在中国式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人的心灵契约超越了传统书面契约的局限,它深入到人的内心生活世界,通过情感、信任和价值观的共鸣,构建起一种更为稳固和持久的管理关系。
在心与心的普遍联结中,中国式管理发挥出的道德生产效能,有别于西方管理理念,也所产生的单纯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