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心”之能量:中国式管理的道德生产效能/郑济洲 崔 翼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郑济洲 崔 翼
日期:2025-06-30 11:18:32
【摘 要】中西方管理哲学在其各自悠久而深厚的哲学底蕴和文化系统之中孕育、发展和成熟,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西方管理哲学所秉持之心是以自身发展利益为首要考量因素的利己之心,而中国管理哲学推崇企业管理者在生产经营中涵养以利他为内容规范的运思之心。以当代中国管理新哲学为指导的中国式管理所遵循的并不是以法理约束为基本特征的西方经济契约的逻辑,而是通过内在的、基于道德信念和情感认同的心灵契约的形式发挥出不同于单纯经济生产效能的道德生产效能。在现代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基于中国式管理的风格、特色所形成的心灵契约展现出具有标识性的中华文明伦理特质。推进中国式管理,既不能完全套用中国传统的人治管理模式,亦不能全部移植现代西方经济理性衍生的法治治理经验,亟须以“两个结合”为理念指引,以责任之心助推“拟家庭化”的企业组织形态在发展中实现和合正义和共赢共生相统一,以关怀之心推动企业利益分配格局走向平等的自由和差异的保障相统一,以仁爱之心推动企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正义相统一。 【关 键 词】中国式管理;管理哲学;道德生产效能;心灵契约
【作者简介】郑济洲(1988— ),男,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政治文化与管理哲学;崔翼(1999— ),男,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文化与管理哲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政德建设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1CDJ004)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5)03-0063-07
在瞬息万变的当代商业环境中,管理理念的优化和管理实践的创新已然成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哲学理念,中国式管理在世界管理实践的舞台上独树一帜。以往国内学界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分析中国式管理思想的渊源[1]、中国式管理的本质特征[2]以及比较视域下中国式管理的路径和特征[3]等方面,较少从中国管理哲学所秉持的利他之心切入来剖析中国式管理的道德生产效能的特质与优势。在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心是驱动个体行为、塑造社会关系的动力,将其融入管理实践,意味着重视管理者的道德修养、员工的情感需求和企业的文化导向,通过培养正面的道德观念,激发员工的内生动力。中国式管理旨在构建基于信任、尊重和合作等正向价值观的伦理工作环境,以期发挥出不同于单纯经济生产效能的道德生产效能。
一、利己之心与利他之心:中西方管理哲学“心”之结构的剖析
中西方管理哲学在其各自悠久而深厚的哲学底蕴和文化系统之中孕育、发展和成熟,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从心之结构来剖析经营管理模式,是近代以来学界为之努力的一个重要问题域。[4]概而言之,西方管理哲学所秉持之心是以自身发展利益为首要考量因素的利己之心,而中国管理哲学推崇企业管理者在生产经营中涵养以利他为内容规范的运思之心。在解析利他之心的发展动能之前,须先辨析中西方管理哲学的不同文明底蕴和实践向度。
西方管理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