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4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心”之能量:中国式管理的道德生产效能/郑济洲 崔 翼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郑济洲 崔 翼 日期:2025-06-30 11:18:32
生产效益。在西方组织心理学领域存在着和心灵契约相似的概念,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克瑞斯?阿吉里斯提出的心理契约,旨在描述员工对组织的期望与组织对员工的承诺之间的无形约定。这种心理契约虽然没有法律效力,但对员工的行为、满意度以及组织认同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中国式管理的语境下,此心灵契约非彼心理契约,其中内蕴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核心在于建设一座互信的心灵之桥。心的交互性承认不仅基于物质层面的期望,更包含了社会情感层面的希冀。只有员工和企业之间相互负责,满足彼此的期待,才能形成和维护好动态平衡的心灵契约式管理。
  在中国式管理背景下,心灵契约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理念的交汇中。心灵契约的构建不仅体现了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信任与承诺,更深刻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人际关系、情感投入与价值认同等核心要素。不同于西方管理理论侧重于明确的法律合同和经济交换,心灵契约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基于道德信念和情感认同的非正式协议,它构成了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深层次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心灵契约虽然在本质上有别于有形的经济契约,但两者都对签约的双方具有一定的约束效力。心灵契约不仅是一种合情的管理手段,而且是构建和谐工作环境、提升企业绩效的基石。中国的企业管理者不仅是目标任务的分配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通过塑造自身的道德品格激发员工的道德情操和内在动力。员工通过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形成对企业的深度情感联结,这种联结超越了物质利益,建立在共同的道德信念和情感认同之上。
  基于中国式管理的风格、特色所形成的心灵契约具有独特的道德生产效能,在现代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展现出具有标识性的中华文明伦理特质。其一,中国式管理哲学汲取忠恕之道的精髓,在实践中引导员工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有助于化解团队内部的矛盾纠纷,营造出团结和谐的企业发展氛围。传统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推己及人,能近取譬”的伦理准则,为心灵契约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道德基础。这种基于传统智慧的管理理念,不仅有助于提升员工的道德素养,而且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二,中国式管理所面临的组织形态不同于西方理想的科层制行政体系,其组织起来的方式具有高度“拟家庭化”导向,在现实管理实践中的“拟家庭化”场域有利于员工之间以心换心、彼此信任,增强对企业大家庭的归属感。中国哲学洞察出人心和道心的内在张力,并提出“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纾解之道。这启示管理者要正确对待企业经济利益和员工情感需要之间的关系,既要追求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又要关注员工的内心世界。其三,在中国式管理的实践中,企业领导者通过诚意正心的方式以上率下进行管理,要求员工在工作中保持真诚,以实事求是之心来处理各项工作。无形的心灵契约的建立需要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时刻保持心有灵犀的状态,只有双方同向发力、相向而行,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成功。企业管理者必须在日常活动中展现出深厚的道德修养,通过他们的真诚和正直来赢得员工的信任和尊敬,推动企业朝向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
  联结员工之心和企业之心的心灵契约构成了中国式管理的活力
[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