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耦合机理及实现路径/马立志
全面从严治党体系”[1]64。
(二)耦合的内在要求:在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中贡献全球治理新方案 “话语贫困的国家不可能占据国际道义的制高点,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强国。”[25]也就是说,强大的国际话语权是任何国家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障和标志。对中国而言,国际话语权事关中国对全球治理议题设置的主动权的把握程度和参与权的落实程度,以及中国故事与中国声音全球性讲述与传播的效度等。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有所增强,但“大国弱语”以及“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话语格局依然存在,导致中国在现实中常常被西方社会误解、歪曲、抹黑,甚至有时处于有理没处说、说了传不开的被动境地。特别是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不断散播“政治病毒”,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和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带来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推动全球治理的进程。这些都构成了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现实基础。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构建“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1]46。这对中国贡献全球治理新方案意义重大,也是实现中国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耦合的内在要求。 首先是要总结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历史经验。这就要求必须以坚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来完成构建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历史任务。其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1]45,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与现实文化相融通,最终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这是对“两个结合”的贯彻落实。其二,立足党的百余年奋斗历史,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历史成就与社会变革,总结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经验与教训,使之上升至理论层面并指导新征程上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构建实践。这些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资源。 其次是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1]46。其一,改变语言风格,增强话语感召力,通过讲述中外交往史上的佳话事实,彰显与交往国的传统友谊和共同利益,以拉近与国际受众的距离。其二,扩大制度性权力,积极创设国际组织和机构,发挥发展中国家的集群效应,提高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性话语权,即代表性和发言权。其三,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主场外交发出中国声音。[26]其四,充分运用线下线上“双线+”模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善用“数字+话语”“智能+话语”“互联网+话语”等技术拓展话语体系建设渠道。 再次是要建设一支由多学科、专业化人才组成的国际话语权研究队伍。要将高素质人才输送到不同领域的国际组织中,提高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任职人员基数,同时依靠其对中外国际话语权的理论范式和实践经验进行深度剖析和比较,洞悉不同话语的交汇点或相通性,为全球治理议题的设置提供可行性较强的理论论证方案,以促使中国在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中提高全球治理话语权。 最后是要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效果影响评价长效机制,并及时对相关政策和制度做出相应调整和完善。 (三)耦合的必由之路: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开创全球治理新局面 党的二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