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5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5年第3期

论人工智能辅助行政决策的理性冲突与功能调适/张 进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张 进 日期:2025-10-10 10:50:29
的诸多理性问题。其一,“辅助性”定位意味着我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缺陷的理性认知,即人工智能还未发展到足以完全模拟甚至复刻人脑和全部决策环境的程度,人工智能方案自身也存在安全漏洞、程序设计错误、用户信息泄露等无法掌控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技治主义下纯工具论阐释逻辑所导致的工具理性过度膨胀就可以得到部分遏制。其二,“辅助性”功能定位有助于从人工智能的专家决策回归到专家商议、民主讨论、公众参与的传统政策议程,回归到体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程序合法性追求上,嵌入民主、公平、公正等价值理性要素。其三,对人工智能的“辅助性”功能定位也意味着行政决策者的主体性地位回归,因为智能机器的核心作用在于提供信息和决策方案参考而非方案抉择,进而有助于摒弃对人工智能机器的过度依赖,强化行政决策者自身的责任主体地位,并避免因人工智能机器主体性资格缺失带来的主体理性空心化问题。总而言之,“辅助性”功能定位保证了人工智能在行政决策过程中不应当也不可能成为代替专家智囊团、行政决策者的主导力量,避免将其神化,从而否认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的合理性、合法性根基,这是人工智能辅助行政决策的认识基础。
  (二)人工智能辅助“程序性”行政决策的场景确认
  人工智能模拟分析行政决策环境的技术瓶颈决定了人工智能不可能适用于全部行政决策问题。西蒙将管理决策划分为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两类。程序性决策主要针对频繁重现、结构固定的例行活动,因其重复性高,故能预先设定一套标准化的程序与解决方案,以便在相似问题再次出现时只需要依循旧例而无须构思新策略。非程序性决策应对的是那些罕见、非例行且难以用常规手段应对的活动,这些决策往往伴随着新颖性、不确定性以及信息的模糊与不完整,在决策时缺乏现成的模板,必须为每一个独特的问题量身定制解决方案。面对两种情形,人工智能参与那些侧重于定量分析的程序性决策往往具有更高的可信度,但在涉及更多情景判断与定性分析的决策领域,公众对那些融入了公共管理者智慧与经验的决策表现出更高的信任度。[28]
  因此,走出人工智能辅助行政决策的理性困境,必须厘清人工智能的决策场景。在常态化的程序性决策中,面对相对稳定的行政决策环境,人工智能的强大算力确实能比人脑决策更加科学、理性。诚如人工智能机器人“AlphaGo”打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一样,在既定的围棋规则下,机器人可以基于对规则的理解和对对手的分析做出最优的决策方案,围棋规则就是这个相对稳定的决策环境。但很多情形下,行政决策面临的问题不是依规则行事,而是打破规则或创造新的规则。因此,在面对非程序性决策场景时,人工智能机器的作用范围应当限定在通过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以及决策方案的拟定为行政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参考上,而非定位于行政决策方案的选择上。这种对人工智能辅助行政决策使用场景的严格限定,既体现了充分利用理性智能机器人来推动工具理性发展的过程,又能够合理划定其使用的范围边界,保障决策者的主体理性实现。
  (三)人工智能辅助行政决策的算法治理优化
  对人工智能辅助行政决策的理性困境的研究显示,诸多理性困境实际上是由算法黑箱、算法歧视等算法伦理问题导致的。因此
[1][2][3][4][5][6][7][8][9][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