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5月中期

领导技术:一个领导科学重要概念被掩蔽的原因探源/聂世军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聂世军 日期:2017-06-12 19:03:30
其与儒家思想灵犀相通、浑然一体,因此成为儒家治道的精辟概括。从《庄子?天下篇》来看“内圣外王”之道,其中还包含着领导技术的内容,但当其完全以儒家为主导思想时,往往受到强调的只有“内圣”,以致只剩下“内圣”,而“外王”则逐步被淡化和虚置,因为“内圣”可以求诸己,而“外王”则必须求诸人或者现实中的王甚至求诸天,不得不听天由命,出现一种“内圣不外王,外王不内圣”的逻辑和实践悖论。面对“内圣”而不能“外王”,连儒家的缔造者孔子也只能徒唤奈何,自我安慰地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论语?微子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由此分析,“内圣外王”之道尽管有很强的出世精神和建构美好社会的理想,但只求诸内、不求诸外,强调内修、内省、慎独的结果最终是精神的自我束缚和思想的僵化狭隘,以及工具理性和领导技术的丧失,在思想和精神高扬的同时,缺失建构理想社会的技术和可行路径,显得无力甚至无能,结果或者与社会妥协,与恶政同流合污、助桀为虐,背离原来的政治理想;或者遁隐山林市井,苟且偷安,不得不压抑和放弃出世与救世的情怀,是一种政道有余但治道不足的表现。儒学发展到北宋,程颢、程颐对其进行了形而上的重大提升,更加强化了重视内修的思想特性。程颢将儒家之道即仁归之于心,通过“反身而诚”的诚思、诚修而达到对天地万物的体察和一体,延伸了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其后发展为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程颐将儒家之道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归之于理,“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将儒家之道推向绝对化,此后发展为程朱理学。心学和理学的路向,都将反躬自省、自修、自律、自求的重要性推向了极致,在某种意义上弘扬了人的主体精神和意志力量,激发学人和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济世救民的崇高情怀,其最典型地体现于张载的“横渠四句”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是,将一切归之于内,归之于对内在的探求,将一切责任都放在个体身上或者放在具有君子和仁人追求的个体身上,强调的是对既定统治权威遵从下的自身修行,个体责任和义务绝对化,忽视了对外在环境、外在主体责任的要求,忽视了对实现责任的方法、路径和技术的探求,等于放弃了个体的自由权利和正当权益,不去探讨和设计外在的责任,如君主的责任、国家的责任、国家官僚机构的责任及履行这些责任的合理机制,因而也就缺少对于分权制衡、限制权力、保障权利、完善法治等方面的思想和设计,弱化了对外在世界的改造动机和改造能力,醉心于自我的精神自戕或自纵、自娱,客观上造成了道德修养的严重内卷化,以致陷入心学有心无力、理学有理无技的尴尬境地,成为假道学的思想和理论根源。这种领导思想和思维在较为封闭的自然经济的背景下,有利于巩固既定的统治秩序,但一旦面对外在的风险和竞争,则往往会斯文扫地、一败涂地。“平日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可以说是对士大夫阶层这种道学修养的生动刻画和辛辣嘲讽。
  “内圣外王”思想勾画了完美神圣的圣贤形象,如尧、舜、
[1][2][3][4][5][6][7][8][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