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民生是如何影响民主的——基于政治与经济绩效感知的中介效应/李 梅 彭国胜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 梅 彭国胜 日期:2022-03-10 11:28:34
民生幸福感与民主政治制度之间的反向因果关系。根据Hofferbert等的研究,民主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果链条是民主的“公众支持”[2],因此,从公众主观感知的角度出发解释其为何支持民主,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其次,国内关于民生与民主研究的文献中,主要基于民生政治理论探讨民主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价值以及两者的政治逻辑,而对于民生是否能够影响民主及其影响机制的传递过程没有展开深入研究。本研究发现,民生幸福感对民主满意度在统计学意义上没有显著的影响,但通过政治与经济绩效感知的中介效应,民生幸福感显著影响民主满意度。再次,目前国内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局限于制度分析与理论归纳,缺乏大样本实证分析。本文采用第七波世界价值观调查(中国部分)数据,运用条件过程模型论证了民生是如何影响民主的,明确了衡量民主的真实性、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是民生幸福感的实现程度。这是我国以民生为导向,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结果,充分彰显了我国的政治制度优势。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一)民生幸福感对民主满意度的影响
  关于民生因素与民主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学界长期存在“客观民主指数”与“主观民主指数”的争议。“客观民主指数”是基于标准的数据,即研究者或评级机构以民主概念为评价框架,将其区分为若干个民主原则,每一个原则具体化为一系列次序、时间或名义上的标准化指标,根据不同国家的表现,这些指标最后聚合为一个指数。由于西方国家凭借自身的学科和技术优势垄断民主测量和评估领域的话语权,因而“客观民主指数”难以摆脱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及概念本身的理论局限。“主观民主指数”是基于民意调查的数据,即通过目标人群的随机抽样,测量民众对于本国民主的态度、观念或评价。本研究采用“主观民主指数”。
  国内关于民生与民主关系的探讨,具有历史逻辑扬弃与西方民主批判相结合的特点,主要集中在理论思辨与规范层面,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在中国民主政治理论体系中,民生思想源远流长,从其对民主的影响而言,是基于自然状态下生命政治观的觉察,更是人的全面发展形态下民生政治观的延续。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将民生作为邦宁之本、政兴之源。《尚书•康诰》曰:“惟命不于常。”意即天命无常,朝代更替,兴衰有时;又曰:“天畏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意即“天命”归系“民生”。从现代性视角来看,一方面,现代民生政治理论是对中国传统民生逻辑的扬弃,传统民生观是“自上而下”的“君本位”,而现代民生观是“自下而上”的“人民本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其价值取向助推民主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不同于西方的自由民主政治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民生逻辑是在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批判上确立起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强调“个人本位”,将人作为抽象的、孤立的、原子化的存在,在完全自由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倡导个人绝对自由,却没有赋予个人基本的生存保障,在劳动与生产资料分离的雇佣市场上,“生存危机”与“民主泛滥”共存,自由权利成为民主政治最坚强的反叛。究其原因,是西方民主政治理论剥离了民生观念,在自由价值的
[1][2][3][4][5][6][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