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党的建设质量提升方式的“内卷化”问题和突破路径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庚香 日期:2019-08-28 17:06:06
位置,确保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强大的战斗力、凝聚力,牢牢把握住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充分发挥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经受住了各种风险的考验。在党的初创和民主革命时期,在党的组织建设上,践行列宁的建党思想,逐级建立严密的组织体系,实行严格的纪律,强调地方组织必须接受中央的领导、监督和指导,确保党的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性。在发展党员上,对党员的政治先进性、思想进步性和品德高尚性提出了严格要求,特别强调和突出战斗精神、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根据阶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无产阶级具有最强的革命性,中国共产党定位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对于党员的工人阶级成分高度重视。但由于当时中国处于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段的现实,实际发展的党员主要由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工人阶级党员所占比例并不高。因此,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党员,改造党的组织中和党员个人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意识,增强党员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献身精神。1929年,古田会议确定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新思路,指明了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和纠正办法。古田会议还提出了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任务,要求“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指出发展党员要注重质量,党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政治观念没有错误的(包括阶级觉悟);(二)忠实;(三)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四)没有发洋财的观念;(五)不吃鸦片,不赌博。[2]119-120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已经被提升到关乎党生死存亡的高度,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与中国革命实际、共产主义奉献精神与中国传统忠勇气节相结合方面进行了富于探索性和创造性的伟大实践和理论创造,逐步反思、批判和认清了各种“左”倾和右倾的错误思想,不断提高了党的建设质量,锤炼了党的组织和队伍,形成了坚强统一的党的领导集体,保证了党在极端严酷条件下艰难地生存下来,为营造全面抗战局面、赢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组织、队伍和领导基础。
  抗战时期,我们党对于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在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方面日渐成熟,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与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党制定和坚持了国共合作和全民族抗战的政治路线,建立起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大力发展革命力量,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的光明前景。1938年3月15日,《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指出,“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成为党目前迫切与严重的任务”。到1938年底,全国党员人数从抗战爆发时的4万多人增加到50多万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迅猛壮大,为抗战初期党的政治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队伍保障。但是,组织的迅速扩张和党员队伍的急剧扩大,也造成了新成立的组织质量不高,新发展的党员成分复杂、思想意识不纯等问题,甚至有异己分子、投机分子以及奸细乘机混入的情况。为了保证党组织和党员发展质量、淬炼党的优良作风,1939年8月,《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指出:“党的发展一般的应当停止,而以整理、紧缩、严密和巩固党的组织工作为今后一定时期的中心任务。”随后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扩大)强调党的组织工作也要中国化,制定了任人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