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5年第2期
“政策工具—利益相关者”二维框架下公共服务政策注意力配置研究——基于央地68份医养结合政策文本分析/吴 飞 郭怡格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吴 飞 郭怡格
日期:2025-06-16 08:34:27
型的政策工具均与政府产生良好交互,且主要呈现在“质量评价”“策略性措施”“目标规划”“法规管制”等方面,参考点均在20个以上。每种类型的政策工具都与专业技术人员、社会组织、企业、老年人存在较差交互,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居中且更偏重“机构建设”和“协作交流”。“策略性措施”因具有宏观性、灵活性而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均存在良好交互,“目标规划”和“协作交流”分别与多种利益相关者产生交互,而“政府采购”“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试点示范”几乎只与政府产生交互。
五、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1.政策工具应用结构性失衡,环境型政策工具成注意力重心
本文通过对政策工具类型的注意力配置分析发现,在医养结合政策中,无论是基本政策工具还是次级政策工具,均呈现注意力配置结构失衡的现象。首先,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频次最高,获取的政策注意力最多,次级政策工具的使用更多地集中在“策略性措施”“目标规划”等方面,说明当前政府更多地从宏观角度出发,希望通过间接引导为医养结合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实施细则、管理规范、权责清单缺失,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的力度不大,很难实质性推动医养结合可持续发展。其次,供给型政策工具的注意力配置位居第二,总体占比偏低;在次级政策工具中,对“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的关注较多,“信息技术支持”较为薄弱,而对“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度严重不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地方内生型和外嵌型医养结合均流于形式,难以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原因。再次,需求型政策工具的注意力分配最少,仅占19.67%。政府虽然认识到利益相关者积极协作的重要性,但对“服务外包”“政府采购”“政府补贴”等工具的使用不足,很难激发医养结合相关主体的参与动力和市场活力。这也证明了当前医养结合服务的普惠度与普及度仍然偏低。总之,不同政策工具承载着不同的治理功用,部分政策工具使用过度或缺失会引致政策工具结构的失衡,并会最终影响政策工具体系的整体治理效能。[12]
2.潜在利益相关者为政策关注焦点,且内部注意力配置不均衡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可知,3种利益相关者所获取的政策注意力显著不均衡,供给导向特征明显,形成以潜在利益相关者为中心,核心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注意力分配不足的局面。在潜在利益相关者中,政府、医疗服务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是政策注意力的焦点,这说明医养结合服务仍处于发展初期。作为主导者,政府更多地从自身或供给侧角度出发,关注如何厘清相关部门的权责边界,破除医养之间的制度壁垒,促进关键主体——医疗和养老服务机构达成有效协作,提高养老服务的医养融合度。但应引起注意的是,我国医养结合相关服务机构总体数量不足,资金缺口较大,社会组织参与度较低。一方面,因为医养结合是一种长期投资,短期内成本收益的不匹配势必会降低私营组织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政策对私营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关注度不足,其生存和发展缺乏良好的制度环境,影响了其组织合法性、资源有效获取和参与机会。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政策关注力度,出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