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1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4年第6期

中国式政治现代化的构成要件、生成条件与评判标准 ——基于对“亨廷顿假设”的批判/马光选 张 健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马光选 张 健 日期:2024-12-19 11:12:15
quo;[23]。作为先发政治现代化国家,它们抢占了政治现代化话语权的先机,以国家现代化实力为后盾形成了对政治话语和政治价值的垄断性支配。中国提供了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典型样本,也提供了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政党领导国家政治现代化走向成功的典型样本,发展出了一套符合自己国家政治实际的政治制度、体制和机制的评判标准,实现了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的相互自洽,这就改变了原有的以西方话语阉割中国政治事实的被动局面,牢牢将中国政治阐释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三)中国式政治现代化证明了“亨廷顿假设”的虚假性和偏颇性
  中国式政治现代化通过多年实践证实了“亨廷顿假设”的偏颇性。这一理论假设中,亨廷顿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实践出发,以局部的经验意图得出一个具有广谱性的判定,认为政治现代化与政治稳定之间具有负相关性,现代性产生政治稳定,却可能会导致不稳定。这一假设解释了先发国家在现代化不同历史阶段经济上或者知识技术上的新崛起阶层在自身势力壮大之后,往往就会谋求政治参与的突破,如果原有的政治参与渠道过于狭窄,无法吸纳新崛起的政治势力,则很容易出现“参与爆炸”,导致政治系统不稳定出现。但是中国创造出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让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有关“中国崩溃论”一再破产。放眼全世界,只有中国打破了“亨廷顿假设”的判定,真正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命题,为人类文明提供了新的政治现代化形态。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式政治现代化提供了历时性利益分配结构、双轨制政治结构以及整合顶层设计和乡村社会等统合性政治结构,建构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在政治实践中形成历时性战略协同机制、对口支援的帮扶性机制、利益受损群体的利益补偿机制等,充分展现中国式政治现代化的弹性与韧性,充分照顾到不同区域、群体和行业的特殊利益,实现全国民众对现代化发展成果的历时性共享。这种“一个都不能少”的中国式政治公平正义的实现,就使得亨廷顿意义上的“参与爆炸”被完美消解。
  小结
  中国式政治现代化极大挑战了先发现代化国家有关政治现代化的诸多判断,有效解决了中国式政治现代化实践与理论阐释长期“两张皮”的困境。需要强调的是,本文对研究对象时间范围的选择设定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百余年来的政治实践,目的是能在与资本主义政治现代化实践和理论的比较中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路径的独特性和科学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继续稳步推进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唐亚林,周昊.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演进、路径选择与价值追求[J].理论探讨,2022(5):29-38.
  [2]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7.
  [3]赵谦.论协商民主下依宪执政的共同体属性[J].河北法学,2017,35(7):28-42.
  [4]徐勇.中国政治统一体长期延续的三重共同体基础:以长周期政治为视角[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0(1):2-9.
 
[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