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11月中期

员工为什么会为组织做出不道德行为/夏福斌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夏福斌 日期:2016-12-08 11:45:14
道德亲组织行为,除了社会交换机制外,还存在其他机制,如社会学习和组织文化机制。社会损害,如背后诋毁,是一种不道德行为。员工受到同事或上司的社会损害,或看到组织内社会损害盛行,就会认为不道德行为是一种能被组织接受的规范行为、是道德文化的一部分,自己就会慢慢接受或至少不排斥不道德行为。因而,在这样的道德文化下,员工比较容易做出不道德亲组织行为。当然,员工也可能会学习周围发生的不道德行为,而且不道德的上司榜样作用、对不道德行为的奖励以及忽视也会鼓励下属学习乃至做出不道德行为,更不用说是为组织做出的不道德行为。同样,这些研究结论也有着重要的管理启示。其一,注重对组织成员组织承诺的培养,以减少组织中的不道德亲组织行为。其二,制止组织中类似于社会损害的不道德行为发生,以防止不道德行为滋生、蔓延乃至形成不道德的企业文化。其三,建立合理的道德法规和积极健康的道德文化环境。
  (二)研究局限与建议
  首先,抽样的对象与样本数量问题。本研究虽以中国背景为题,但并没有做全国性的分层取样,而仅限于辽宁省和黑龙江省,这很大程度上受条件所限。因此,在把结论向外推广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未来的研究可以利用更多的样本进行检验。
  其次,数据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数据来源于同一被试,所得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同源偏差。尽管我们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的问题,但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由多种测量方法来收集数据,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评价对象来收集相关变量的数据,这样能使被试的回答更加客观有效。
  再次,国内外学者只对利他性不道德亲组织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仅从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的角度,把利他性不道德行为解释为社会交换、社会认同的结果,我们的研究虽然拓宽了解释不道德亲组织行为前因的视角,但总的来说这几种割裂的解释视角虽然有助于理解不道德亲组织行为,但只是部分的和分离的解读,无法形成一种整体认知。人的行为往往是由刺激引发的反应。因此笔者认为,将来的研究可以从社会认知的角度,依据Jones(1991)的问题情境模型,从道德问题(刺激)的视角来分析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产生机制。
 
  参考文献:
  [1]Umphress E E, Bingham J B. When Employees Do Bad Things for Good Reasons: Examining 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s[J].Organization Science,2011, 22(3) : 621-640.
  [2]Glomb T M,Liao H. Interpersonal Aggression in Work Groups Social Influence, Reciprocal and Individual Effect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3,46: 486-496.
  [3]Brass D J,Butterfield K D,Skaggs B C.Relationships and Unethical Behavior: A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23(1) : 14-31.
  [4]Kulik B W,O’Fallon M J,Salimath M S. Do Competitive Environments Lead to the Rise and Spread of Unethical Behavior? Parallels from Enron[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8,83(4) : 703-723.
  [5]House J S,Landis K R, Umberson D.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Health[J]. Science, 1988,241: 540-545.
  [6]Effelsberg D,Solga M,Gurt J.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Follower’s Unethical Behavior for the Benefit of the Company: A Two-study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3:1-13.
  [7]Alarcon G M. A
[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