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从新质生产力发展看新时代强有力领导形象构建的转型升级/魏 霄 孟科学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魏 霄 孟科学
日期:2025-04-01 09:17:44
体定位的基础上,将管理重心转向对管理层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的积极培养,以及对社会基本矛盾主要方面的深刻理解,加快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指引,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
(一)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新质生产力无疑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顾实际和现实基础,一哄而上地盲目推进,也不能固守单一的模式路径。更为重要的是,在新旧生产力的转换之际,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正确看待和处理传统生产力的社会效应。这需要领导者在明确社会主体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统筹规划,正确回答“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了谁”的问题。一是对于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必须坚守以人民为中心不动摇,明确科技创新所推动的经济社会发展动能转变和新业态新模式构建,以及具体到产业行业领域所引起的一系列突破性变革,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求发展。[5]无论是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还是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服务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牢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6]。二是对于传统生产力的态度必须以人民的获得感为出发点。传统生产力并不一定都是落后形态,在吸纳就业和有效投资方面,其依然是稳定国民经济的基本盘。这就意味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全盘否定传统生产力。从人民的获得感出发,在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强有力的领导需要体现为运用科技创新成果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对落后产能的逐步淘汰、对绿色生态理念的深度嵌入,以增强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在服务于民的过程中依然可以创造价值。三是对于传统生产力的转化升级必须以人民的幸福感为参照点。正如上述分析所言,一哄而上、单一模式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并非以人民为中心的正确之举,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提高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普惠性,改变城乡间、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对于传统生产力的全盘否定和草率舍弃存在盲目跟风性质,在不具备经济实力和技术基础的欠发达地区一味强调科技创新将难以实现,保留传统生产方式而进行数字化改革将更具可行性。这就意味着,在传统生产力转化升级的具体过程中,强有力的领导行为应体现为立足于人民可参与、可接受、可实施的立场,因地制宜,以为人民造福为根本价值立场,构建与现实情境相适应的变革方式与节奏步调,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支持和推动力。
(二)坚持以人才为关键的领导内容创新
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定不同于量变阶段的一般性发展,强有力的领导形象构建的关键就在于完成组织资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更确切地说,卓越领导者的引导与管理需要从传统的“资源量的拓展和投入增加”范式转向“资源质的提升和配置优化”这一更高级阶段,将挖掘重心从“物”转向“人”,在明确以人才为发展主体定位的基础上,正确回答“依靠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明确提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才视为“第一资源”[7]。在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