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辩证关系及实践进路/陈绍辉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陈绍辉 日期:2025-03-19 10:48:07
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就载体形式而言,文明包含器物文明、制度文明、行为文明和语言文明等;就追寻的终极价值而言,文明包括“信主”的希伯来文明、印度文明,“爱智”的希腊文明,“重德”的中华文明等;就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不同领域而言,文明包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内在对抗”的文明形态的辩证否定和积极扬弃,它是强调协调推进五大文明,消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二元对立,实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文明。
  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6]。由社会矛盾驱动的人类文明在由低级向高级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存在三种基本形态: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以人对人的依赖为特征的文明形态;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以人对物的依赖为特征的文明形态,其中以资本主义文明为典型样态;在产品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特征的文明形态,其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初级样态和生动体现。
  从人类文明的内在结构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文明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创新性,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有机协调为发展路径,打破了以往“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单一视角,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迈进,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思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着眼于人类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发展,聚焦于世界之问的系统性解决,旨在引领人类社会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二者均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导向,致力于消解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与冲突,促进人类的团结与合作,实现人类的共同价值与共同目标。
  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维度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度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强调不同文明之间应秉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态度,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与多元共存。千百年来,中华文明以强大的内在感召力和向心力,吸引、辐射并深刻塑造了东亚文化圈和周边地区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不仅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而且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态,有力地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为人类文明的多元共生与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
  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演进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辩证统一,在资本文明旧形态的胎胞里,孕育出新文明形态的社会要素。21世纪最精彩的故事在中国,中国是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新形态实践上的巨人,应当、也必然成为理论和话语上的强者。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会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哲学世界观、价值理念以及实践方法论上是一致的,二者都倡导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文基础,寻求更加广泛的国际共识,
[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