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辩证关系及实践进路/陈绍辉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陈绍辉
日期:2025-03-19 10:48:07
以来,尤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提出以来,中国不仅以“一带一路”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推动各国之间建立经济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且作为东道主和主办国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金砖国家会议和G20峰会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外事活动。尽管当前世界范围内共同面临经济下行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危机,但中国没有选择独善其身的发展方式,反而欢迎各方继续搭乘中国发展快车,共同携手推动世界经济朝着包容、普惠、共建、共享的方向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凭借自身的繁荣发展和减贫脱贫事业向世界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截至2024年末,中国GDP增长突破134万亿元大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30%。在国内,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战略已经使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世界脱贫减贫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进步也离不开世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积极与其他国家开展互利互惠、包容共赢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在当代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关键时刻,中国经济稳中有升,并在新发展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实现了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为人类物质文明新形态厚培经济根基。无论是作为国家级发展战略的“一带一路”和亚州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还是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新四大发明”,中国正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力量重塑着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强劲引擎的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互惠共赢增添了信心与底气,中国的发展经验与发展智慧在客观上也为世界社会主义以及全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案。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包容互惠为重要原则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中国会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更多更大的力量,同时世界各国也应当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共同应对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时艰。这不仅是全球治理的科学方案,也是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道义要求。
(二)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和平发展环境
“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14]541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地区作为全球治理的主体,应当自觉意识到除了本民族国家的自身利益,还存在着广泛的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在多数情况下,国家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是一致的,但当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发生冲突时,各民族国家应当自觉做到以全人类共同利益优先,共同捍卫好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核心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14]522因此,无论是国家利益还是全人类共同利益,在本质上的最高目标和宗旨都是保障人类的高质量生存与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表现形式上,国家是一个阶级对另外一个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因此,国家是一个虚幻的共同体。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并非反对一切意义上的国家共同体,他们反对的是统治阶级将自己的特殊利益包装为普遍利益的虚幻的共同体,如资本主义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本国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属于虚幻的共同体。但是,当前世界上多数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