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辩证关系及实践进路/陈绍辉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陈绍辉
日期:2025-03-19 10:48:07
贫富,都应该平等相待,既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好。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9]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所设想的真正的共同体在国际社会通力合作方面一脉相承,它是对以资本无限增殖为逻辑的虚幻共同体必须依赖对内的压迫和剥削与对外的侵略和殖民的历史超越。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承全人类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和世界各国在交往主体上是平等的理念,为打破穷兵黩武和弱肉强食的旧世界秩序、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黎明的曙光。历史是一面镜子,数千年的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在自身发展道路上,如果采取穷兵黩武或者强权独霸的模式,势必将人类社会引入灾难、战争、疾病、贫困的深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10]诚如其言,我们在强调世界各国可以自主选择和捍卫本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国际权利和国际义务是对等的,每个民族国家和地区都肩负着捍卫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生存安全的国际责任。
(三)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优越”: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价值理念的契合性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丰富的交往实践证明了平等对待和文明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人类众多民族创造了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同时,文化的异质性和文化的多样性正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交流的重要基础。因此,各民族国家在交往过程中应当自觉秉承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文明互鉴原则,以此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11]。历史的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形式的闭关自守或者妄自尊大,都会导致自身在浩浩荡荡的世界发展潮流中被淘汰。当今世界是一个不同文明和文化异彩纷呈、兼容并蓄的时代,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和文化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别,有的只是历史风俗人文之异。在各种风格迥异的文明和文化交流之中,我们必须摒弃任何形式的贬损或独尊心态,保持包容开放、平等谦和的姿态,实现各民族国家文明和文化的互鉴和共赏。“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12]正如生物进化论所揭示的杂交优势那样,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只有在交流互鉴中才能发展壮大。正是通过多民族文化的交织和互鉴,中华文明才能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保持生命力与活力,历经沧桑而不绝。
在文明多样化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当今世界,一方面,我们要继续秉持平等对待的文明互鉴态度,自觉摒弃妄自尊大、蔑视他者文明的自我中心主义,同时也必须克服失去民族自信力、盲目迷信外来思想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大力弘扬以和而不同、兼容并蓄为重要特征的中华文明,在不同文明和文化交织的当代社会中传递中国价值和中国话语。从一定意义上讲,话语即权力。从历史上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综合国力相对薄弱,话语权建设相对欠缺,话语力量匮乏,导致中国的对外话语权始终笼罩在西方话语霸权之下。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