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体系:逻辑理路与世界意义/单佳慧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单佳慧 日期:2024-07-24 10:29:22
从欧洲文明外部解构根植于欧洲的传统观念,有助于欧洲解决自己的问题。[14]吴攸在于连的“经由中国,远西对话”的基础上,论述了“以中国作为方法”的世界意义。他认为,“以中国作为方法”有助于消解“以西方为中心”的话语模式对中国的影响,反过来“中国问题可以成为世界知识生产和理论创新的动力”,有助于推动建构“多元共生的跨文化比较范式”。[15]
  “以中国作为方法”“以世界作为目的”,一方面,要立足中国历史文化和政治现实,深入挖掘中华文明与社会发展的独特性;另一方面,要积极挖掘中国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在求同存异中推动世界共同发展进步。构建“以中国作为方法”的世界,就是进一步确认中国的世界主体地位,进一步确认中国是推动世界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全球视野下中国话语体系的生成与挑战
  话语是理念与实践的理论表达,新的理念与实践创造新的话语。新时代中国的世界定位将会带来术语革命,从而推动构建一套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具有宽广的全球视野与国际沟通力的中国话语体系。
  (一)全球视野下的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务院发布《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申明“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中国自觉地将自己定位为世界的建设者,是“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的负责任的大国”,这是中国形象从“他塑”向“自塑”转换、从世界进程的“被动卷入者”向“主动构建者”转换的反映。旅美中国学者刘康认为,“世界与中国”这一习惯说法,框定了人们的表述与思考,应该“把中国视为世界的中国,而不再用两分法来区别,强调世界与中国的不同”[16]。海外中国学学者伊万·弗兰切斯基尼和尼古拉斯·卢贝尔于2022年发表著作《作为方法的全球中国》,认为“中国外在于世界”这一错误认知导致我们对真实的中国和世界的理解有偏差,应当将中国视为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来重新理解。[17]“两个大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世情国情做出的科学研判,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基本出发点。以“全球史观”为方法挖掘与阐释中国与世界的有机联系,树立“在世界之中”对话意识,“以中国作为方法”推动构建更为多元开放的世界图景,进而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面临的时代命题。
  (二)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体系的生成
  构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体系要求在全球视野下阐释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其形成的整体叙事与意义解释的总和就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体系的内容。自晚清中国史和世界史开始学科化建构以来,我们对中国史的解释往往把“中国”与“世界”隔开,造成中国史是没有世界的中国史、世界史是没有中国的世界史的局面。这样的学科建设模糊了发生在中国的事件与其他事件之间的关
[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