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探析/郝 文 关 锋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郝 文 关 锋
日期:2024-03-19 09:19:14
想;后来朱熹又提出“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的思想;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明确提出了“民有、民治、民享”的思想。它们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因子,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本质上是相通的。
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期间就认识到,群众是革命的基础。[9]131在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相结合,明确指出人民是人类世界历史的创造者。[8]8731944年,他进一步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求广大党员“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8]1094。这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又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的中国化表达。此后,“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遵循。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评判改革开放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标准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结合新的实际,先后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新时代,习近平不但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0]512,赋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以新的中国化时代化表达,而且创造性地提出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将“两个结合”推向新的高度,也因此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民性”更好地继承和更充分地彰显出来。
(三)注重全面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文明与“两个结合”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和谐统一是其本质体现。这既在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中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又实现了对我国古代和谐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7]604,理想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协调发展、平衡和谐的整体。从社会主体层面而言,这种理想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1],实现了个人和他人、群体的共同发展、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都自由而平等地相处。中华传统文化中同样含有这样的优秀因素和资源。比如,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庄子倡导“天人合一”,儒家主张“大同社会”,以及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12]545,这些都与上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相契合。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时期就已注意到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方面的相通性,结合当时具体的工作实际提出了诸如“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等注重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号召劳动人民和共产党人要“努力工作,创设条件……使人类进到大同境域”[13],“大同境域”概念显然是当时革命实际与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进一步推进这种“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