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演进、生成机理和时代意蕴/聂雨晴 杜欢政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聂雨晴 杜欢政 日期:2023-07-10 10:46:31
路,强调全民性质的民主,实行一人一票、三权分立等,但其本质上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无产阶级只是形式的民主主体,在实质上并不能享有民主权利。美式民主只是打着“民主”的幌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逐渐沦为“金钱游戏”,民主仅仅适用于少数人,各种民主实践乱象丛生。根据马克思的民主观,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主主体的范围有所差异,具有一定的阶级性。社会主义的民主是新型的民主,民主主体包括工人、农民等在内的一切生产者。列宁在承续马克思的民主思想的基础上,从实践的角度论证了广大劳动人民拥有政权的合法性,从而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探索追求民主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脚步,从学习西方民主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最终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二)人民民主:理想照耀现实的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础上坚持人民民主的原则,认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一是清晰划分每个时期人民的范围。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将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归属于人民的范围;在解放战争时期,将与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和国民党反动派相对立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归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将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归属于人民的范围。二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毛泽东看来,人民民主专政是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鲜明指出,新中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2]95三是人民民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为恢复和发展人民民主,开始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民主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觉醒和发展。党的十二大首次把民主发展与经济建设并列,并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党的十三大在肯定我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指出需要通过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使民主政治逐渐制度化、法律化;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强调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以完善人民民主的各项基本制度为核心,将民主建设上升到政治文明、执政党建设等更高层面;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针对民主实践中的问题不断优化与完善,树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发展民生、探索协商民主新形式等,进一步扩大了人民民主的范围。
  (三)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民主道路的“新路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的必要参与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其主体性不断得到巩固。党的二十大首次以党代会的形式着重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做出明确部署,体现出三重意蕴。一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信。在深度上呈现出多种民主组织形式的统一,体现出民主的运行逻辑;在广度上贯穿民主的各环节各领域,体现过程“全”的特征,在效度上渗透“真实”“广泛”“管用”,以人民满意为尺度,体现出人民的价值取向。二是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最难也是最伟大”的,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汇四海之智、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