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为官之理在于奉献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庚香
日期:2016-01-30 14:17:43
了这颗心,就会“痛并快乐着”,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获得事业的成功,而不是纠结于个人的得失、患得患失,这才是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大奉献。没有这种精神境界,是难以完成党和人民交付的任务的,即使表面上做到了,心中也可能是不舒畅的,总觉得吃亏了、不划算。因此,为官之理在于奉献,讲的是领导干部既要有尽责的当下意识,做好当前工作,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有大格局和长远考量,深谋远虑;既抢占先机,又为应对未来风险提前做好准备。比较于当下而言,这是领导者的大奉献。
为官奉献既要讲良心,也要讲党性。现在有不少领导干部爱对人表白,自己是凭良心干工作。言下之意,自己没有与腐败分子同流合污,没有与尸位素餐者混迹一途,很有些自鸣得意。实际上,这是把例行公事、应付差事当成了奉献,最多算是守住了底线,离党的干部为官之理的要求还差得很远。不可否认,当官也是一种职业,但共产党的官同时还肩负一种使命,还要坚持和追求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还必须忠诚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要遵守职业道德、履行正常工作职责,还要强化和锤炼坚强的党性,超越一般性的职业要求,为党和人民做更大的努力、更多的贡献。当官绝对不能享受多少待遇就做多少工作,感到职务晋升有希望就积极地表现,感到职务晋升的可能和空间不大就安于现状、敷衍了事,甚至认为当官是服从党的事业的需要。共产党人既弘扬崇高的党性,也尊重和追求纯洁的人性,还是良知、良心的守护者。但良心是做人的底线,共产党人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对待工作和为人处世,在讲良心标准的同时,还要讲党性和政治觉悟。如果只按照等价交换的思维来干良心活,还自我标榜、向人炫耀,不仅不是奉献,而且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党的领导干部受党和人民的信任、培养、重托,受人民群众的供养,应该具有强烈的奉献精神、报答意识,做到内不觉小我、外不觉名利,以奉献为荣、以奉献为本职,公而忘私、先公后私,把党交付的工作当作一项事业去追求,而不是仅仅当作一个职业、一个饭碗。
为官奉献要积极负责,勇于担当。奉献不是看说得怎样,关键是看做得怎样,这就意味着领导干部平时必须尽职尽责,紧要关头要敢于做出重大牺牲。当前,我国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常常是大事要事交织,急事难事叠加,责任重于泰山。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领导干部必须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使命感兢兢业业做好各项工作,做到敬业尽责、尽心尽力、竭尽全力。要敢于面对问题,矛盾面前不躲闪,挑战面前不畏惧,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关键时刻和危急关头豁得出去、顶得上去、经得住考验。明成祖朱棣力主迁都北京,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天子守国门”。“天子守国门”,意思就是皇帝不能回避矛盾、推卸责任、转移压力、安享尊荣,而要“守国门”,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且正因为“天子守国门”,朱棣才赢得了主动,占据了道德制高点,稳定了夺位所造成的人心浮动,开创了明朝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的新局面。恪尽职守、视职责如生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政治文化。《论语》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第四》说“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鼓之急则忘其身”。清朝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