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为官之理在于奉献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庚香
日期:2016-01-30 14:17:43
家民众之公。这一点,诸葛亮在临终之际进上的《自表后主》,不仅体现了其对蜀国的耿耿忠心,而且透彻地揭示了为官不图私利之理。他发自肺腑地说:“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于臣在外住,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党的领导干部思想境界要更高、公私界限要更加明晰、自我克制要更加坚决,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为官得与失的关系,不要患得患失。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强调:“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清清爽爽、义无反顾地去当官。不要把当官作为一个满足无穷贪欲、获得无限私利的捷径,那样迟早要完蛋。”如果只想着当官为了发财,难免会走上贪污腐败的不归路,沦为党和人民的罪人。领导干部要从习总书记的话中体会到警示的意味,明确“当官”和“发财”两者的水火不相容性,时刻牢记为民奉献。陈毅同志早就说过:“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想通过当共产党的官来发财,党纪不容,国法不容,情理不容。
为官之理在于奉献,就必须把服务群众作为为官宗旨。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如果不讲奉献,只论索取,不仅无法担负党和国家的重任,更无法取信于民,必将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共产党的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公仆,都要做到亲民、爱民、为民,想问题、办事情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甘于奉献是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各级干部的典范、曾在困难时期任中共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的焦裕禄同志就是“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焦裕禄精神,说到底就是无私奉献的精神。1958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到河南南阳检查工作,在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游览时,见到咸丰年间南阳郡守顾嘉衡写的一副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赞赏之余,有感而发,随即也写就一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这是胡耀邦同志的真实心声,也是他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呕心沥血的真实写照。党的干部为官不是为了享福,而是在为人民服务中追求人生的乐趣和价值。
二、为官要履职尽责,心忧天下
“官”是一个做事的岗位,为官是一个奉献的机会。官位有高低,能力有大小,奉献也有大小之分,但关键看的是为官者对奉献的态度、做奉献的过程、做奉献的实际效果,以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口碑。现在,有些人觉得自己当公务员收入不高,约束又多,同在企业工作或下海经商相比牺牲了很多,认为这就是奉献了。客观地说,这也是奉献,但这种奉献只是站在个人角度来认识的。共产党人的奉献,应该有一种更高的境界、更强的主动性,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