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行政惰性的综合治理之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邓 强
日期:2016-01-30 14:11:20
体实施效果给予最深刻的影响。行政文明从本质上来讲是行政文化积淀的表现,行政人员个人工作生活规范的执行和表达如何,行政行为总体表达如何,决定了行政文明的实质内容和公众信息传递模式,也决定了执政党和政府的公众评判形象。行政文明不仅是行政人员内省自觉的外在体现,更有行政行为规范的强制要求,它把行政人员在公务期间的活动予以量度化,使其行为更趋自觉和规范。当前要结合新的传媒手段与社会舆情,研究行政文明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实现的有效途径。
(二)对于行政惰性从治本的角度看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坚持依法行政与塑造社会形象相结合。行政行为作为国家政权机构治国理政的日常公务行为,既承担了维护律法纲纪效能和威势的管控职能,又担负着按照法律政策规定为原初权力授予者即人民高效服务的历史责任,更承载了引领全社会按照律法规定工作生活的作用。于是,依法行政便是当今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生态文明的基本制约。依法行政是具体的执行力要求,不需要过于强调客观,也不需要大胆开拓创新从而违背原则性规定。行政维度的底线就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办事。同时,要通过各种手段树立积极正面的行政形象,一个重要抓手就是让干部教育平台社会化、平民化,逐渐开放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教育课堂,让社会公众适度了解并参与其中,具体教学人员不一定仅仅局限于学院教授、知名学者、成功人士,可以扩大到劳动模范、一线生产者以及社会弱势群体代表,让最广泛的公众知道并宣传行政团队高效有序、浩然正气的群体精神面貌,同时各级领导干部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底层人员最真实的想法和愿望。
2.增强政治素养与提高业务素质相结合。政治素养决定着为谁服务的宗旨问题,业务素质决定着如何高效率服务的问题。行政惰性的养成有宗旨意识淡薄的原因,但很多具体工作的推进过程表明,业务不熟也是导致效率不高、办事拖拉的重要原因。基于现行制度架构下没有纯粹的“事务性公务员”定位,但绝大多数实质性掌握审批权限的局、处、科长所从事的工作本就是事务性具体工作,从这一团队开始,必须杜绝被一般办事员和中介机构绑架着往前走的恶习,必须跳出单纯行政审批的程序性、合法性审查桎梏,培养一批懂行业、知产业、晓企业、明世情的各层级单位中层干部。与此同时,行政官员要掌握必要的技巧,具备必要的能力,学会怎样与各个方面的力量、人员打交道,学会怎样在官僚体系外去适应社会,而不是简单地制定规则,要求全社会遵从。
3.规范社会中介与明确审批权限相结合。当前很多行政审批事项之所以拖沓延时,除程序性规定和科学性研判以外,更多的是各类繁杂的社会中介评价评估,如安全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水资源论证、地质灾害评估、地震影响评估等。这样表面上看来是政府完全脱手,一旦出事与审批机关毫无干系,让社会中介用专业技术力量介入前期项目,但本质上反映的是行政权力让渡给社会机构,不是审批环节的缩减,反而让程序更加复杂,项目建设业主负担更重。更有甚者,审批机关与中介机构借了合法的外衣,相互勾连,谋取利益。从现阶段来看,要消解“行政中介”成为国家行政权力延伸体的反作用,必须回归到其“社会中介”的本质属性上去。一是从源头简政放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