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行政惰性的综合治理之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邓 强
日期:2016-01-30 14:11:20
,也许不会马上产生最为严重的后果,但会慢慢冲垮为政者的道德底线,并严重冲击社会公众的信仰基础。重温一下这句话或许有所启迪:“嘉隆以前,社会尚指斥贪污为不道德;嘉隆以后,则社会且指斥不贪污为无能。这一社会风气的变化,是值得今日的士大夫思之重思之的。”(吴晗:《明代的新仕宦阶级,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关系及其生活》,《明史研究论丛》1991年第2期)所以,既然行政惰性的产生绝非一时之垢,要彻底治理也就不能贪一日之功。处理方略上,既需要雷霆万钧、一扫阴霾,更需要治本清源、以绝后患。
(一)出台具体政策应当把握的原则
1.严肃纲纪与整肃吏治齐头并进。出主意、用干部是国家治理者的主要任务,设计好奋斗方向、确立好目标任务就是决策层面的“出主意”,选对用好人、执行不走样、效果不打折就是决策层面的“用干部”。就治国安邦的具体政务工作来说,处理好纲纪和吏治尤为重要:吏治需要治理,可以重症猛药;纲纪事关国体,务必对症下药。庙堂之上,应纲纪威严、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不能因噎废食,不能朝令夕改,这是一个文明国家的气度。国家大政方针是关乎万方黎民百姓和国家民族兴亡的根本,既不能讳疾忌医耽误时机,更不能病急乱投医自取灭亡。维护纲纪的权威和严肃性,事关国体政体,事关兴衰成败,尤其需要一大批能干事、会干事、干成大事业的干部,这就需要在吏治上下功夫。古人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任何具体工作的推行要得到真正落实,必须有“循吏”和“能臣”:“能臣”可以应付急难险重任务,“循吏”可以做到政令畅通;“能臣”需要发挥空间,“循吏”需要指引方向;“能臣”用得不好也会头生反骨倒戈相向,“循吏”使用不当也会激化事端酿成大祸。所以,用人就得区分不同的区域环境和政务条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不搞一棍子打死、一案定终身。
2.保持公共政策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现代国家治理必不可少的要素,但现实工作中,政令畅通不仅包括既定法律,也有各类制度章程,它是极易被忽略并被简单称为一般性事务的领域,却是深入了解国家行政事务和国家机构运转的最核心之处。不可忽视的是,现实中的地方政权公众形象整体负面非常普遍,表现大多为决策优柔寡断、干事畏首畏尾,什么事情都揽、什么责任都推。诸多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起因和燃点看似简单,但后果往往十分严重。原因大抵为,一是“对上负责”的惯性行政思维导致日常工作疲于应付,二是政令畅通高于开拓创新的基本法则使得主动创新、积极工作的空间被极大压缩,三是干部结构性缺失导致干部干事能力和水平搭配极度不合理,四是社会利益格局重大调整时代大背景下矛盾问题的叠加隐伏。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对于政策规定的严谨性、严肃性、区域性要有界定。
3.塑造行政精神、锻造行政文明。党性原则在当今中国政治组织构架中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是,当治国理政群体并不完全是共产党员时,对于庞大的管理群体自身的道德约束、精神引领就需要强化行政精神和行政文明建设。行政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外在形式和现实实践途径,用一种外在的强制形式表达了一种促使整体文明进步的内在要求,以具体的、程序性的规范对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