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4年第6期
党统合基层治理机制的行动逻辑与技术特色探析/黄 毅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黄 毅
日期:2024-12-09 10:47:02
【摘 要】中国共产党对基层治理机制的统合,形成了一套兼具价值导向与行政效率的党统合治理机制。党的使命特性和“组织化驱动”模式推动着基层治理的治权统合与重心下移的行动逻辑。政治动员、注意力分配、技术治理构成了党统合基层治理机制的技术特色,推动着执政党带动社会、“动员激活常规”的治理刚需不断扩展,促进了政治逻辑与行政逻辑的融合,从而提升了基层治理机制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 【关 键 词】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治权统合;政治动员;技术治理
【作者简介】黄毅(1982— ),男,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
【基金项目】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党的巡察制度运行机制及效用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YJA71003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公共文化治理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BM2095)
【中图分类号】C933;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4)06-0121-07
一、基层治理机制研究的重要维度
在当代政治社会中,执政党起着引领、支撑、保障等作用。一方面,可使国家—社会领域的相关要素或环节能够契合执政党的价值追求与功能目标,并在理性化的轨道运行中回应民众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通过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不断调适和优化自身的组织结构、制度安排与激励形态等来促成目标指向的集体行动。[1]中国基层治理机制既与国家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息息相关,更是中国共产党强势统合的结果。长期以来,学者对中国基层治理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种维度展开。
(一)以国家—社会关系范式分析或检视基层治理实践
此类主题研究侧重于从国家—社会之间关系变化来考察在体制转型—社会转型—政策转型的转型时期治理的发展动力、进程与趋势。在此类研究范式的主导下,基层治理研究要么是国家中心取向,即主要关注国家相关制度的改革,尤其是技术官僚制的发展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调加强基层自主性、政府科层权威性建设等改革方向,从而探讨基层治理中国家对社会的嵌入与控制,如地方法团主义、政权下乡、官民共治、干部激励以及税费改革后的“悬浮型”基层政权、项目制运作等;要么是社会中心取向,即基于国家—社会关系的持续变化过程来解释治理结构的运转特质[2],考察和分析地方治理中国家—社会相遇而产生的错综复杂互动关系,认为国家只是多元化治理系统中的一个制度性子系统,主要关注市民社会、社会组织等推动基层治理的多元共治力量,从而探讨基层自治与协商民主建设、基层社会成长与整合等问题。尽管这两种研究取向的视角有所差异,但都秉持国家—社会关系分化呈现出的二元对立格局的逻辑。
(二)借鉴和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来审视中国地方治理机制创新,力图做出某种趋势性判断
学者们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普遍认为,中国地方治理创新应该引入市场机制与技术手段,推动“政府再造”,如引入岗位目标责任制、政府购买服务等。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治理导向,采用数字化的治理手段,破解地方治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的碎片化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