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4年第6期
党统合基层治理机制的行动逻辑与技术特色探析/黄 毅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黄 毅
日期:2024-12-09 10:47:02
。治理理论则基于政府体制、市场体制的运行局限性,强调治理改革是要通过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之间三维互动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来打破单一中心的政府管理模式。
(三)从执政党维度探索基层治理体系问题
此类主题研究强调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主体地位、统筹功能,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国家—社会关系的建构主体,必须充分虑及党这一特殊政治力量在整合国家—社会关系及塑造日常生活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在以执政党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模式中,作为治理主体的执政党应该充分发挥整合社会的功能以及超越韦伯式科层制的作用。在基层治理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网络与联动体系,将党的意志、政策、方针等渗透进基层社会,进而实现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
第一、二种研究维度未能着力阐释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基层治理中的领导角色与核心作用这一最重要的机制要素;第三种研究维度虽然为我们探究党在基层治理实践中的作用与功能提供了有益的启发,但它只是关注于党治理基层的某一侧面、“平面化”的事实,缺少整合性分析框架,大多数研究落脚于党建逻辑而非治理逻辑。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系统全面覆盖、深嵌于国家—社会之中,并占据着核心地位。党的政治统合能够以治理事务为导向进行互动整合来解决政府行政科层制难以应对的重难点问题,并生成新的治理逻辑。[3]因此,中国的治理体制运行往往被称为“举国体制”,治理机制实践则被描述为“政党嵌入”“党建统合”等。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程中积极整合、协调与激活各方面要素,力图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基层治理格局。党的使命型与先锋性特征塑造了同心圆式党群社会关系结构,需要“将政党带进来”[4]破解国家—社会关系、治理理论等既有的研究范式在中国基层治理研究中的应用局限性。研究认为,长期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治理任务与需求,党发挥着元治理功能,通过对基层治理机制的统合作用,不断增强政府科层体系末梢的执行能力,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基层治理的权能短板和实现治理“在场化”。
二、党统合基层治理机制的行动逻辑
中国共产党的使命特性和“组织化驱动”模式,使得党会自觉地在国家建设进程中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通过体系下延担当作为,以高位推动和加码驱动增强政策执行的政治势能,注重社会的整合与团结。[5]由于民主集中制的建党原则、党中央的高度权威、以党组作为纽带机制以及以党委为核心的聚合型组织网络,使得政府科层制行政建设与运行、公共事务治理都紧密地与党的组织、党的领导相连接和相适应,党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进程中具有鲜明的统合性特征。基层社会的改造、整合与治理直接以党的组织网络、组织力量为资源和支撑,通过纵向的吸纳型统合和横向的嵌入型统合来实现。[6]
(一)组织化驱动:党在基层治理中的政治建设
中国基层治理是在国家政权建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双重旋律中展开的。通过在地方社会建构基础性权力,确保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伦理向国家—社会系统的制度性传递与有效贯彻。中国共产党的使命特性与中国国家权力结构决定了党必须基于社会变化和发展特点做出适应性调整,以巩固自身的领导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