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4年第6期
党统合基层治理机制的行动逻辑与技术特色探析/黄 毅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黄 毅
日期:2024-12-09 10:47:02
位和执政基础。在现代国家的建构过程中以及基层治理体系日益朝着现代化方向迈进进程中,党依靠自身的组织网络及其领导的群团组织,通过有组织持续地宣传、动员、组织城乡社会的各类活动,将党和国家的意志渗透至基层社会、灌输与内化于民众心理之中,从而成功将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通过“政党下乡”、人民公社化、单位制等一系列组织与动员举措,党在向基层社会制度化延伸和进行乡土政治整合的基础上,树立起自身在基层治理结构、过程与机制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面对市场化转型和社会原子化冲击导致的引领国家—社会能力的式微以及基层党组织的悬浮化、虚化、边缘化等脱嵌于基层治理的“空转”困境,中国共产党以“党建统筹”“组织下沉”等方式充分介入基层各项事务治理。党政科层体系以及党发挥着联结、统筹与引领的作用,使得党的组织网络成为国家—社会关系调适和治理韧性增强的组织基础,推动着科层治理的组织创新与政策创新。在当前基层治理中,依靠广泛铺展的组织网络以及上下贯通的国家—政党—社会治理结构与链条,党一方面,通过组织嵌入、体制吸纳与价值引领实现了以党建促进社会建设、以政治整合促进社会整合的目标[7];另一方面,通过有组织地将民众和社会力量吸纳到公共治理与公共服务过程中,构建出党建引领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这种“以聚合和发挥制度优势”为特征的治理机制,超越了纯粹政府科层治理机制存在的治理短板,促成了治理绩效最大化。[8]
在面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挑战、充分发挥地方治理中党的执政功能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地推动着基层治理机制的变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出于巩固党的领导、巩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以及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科层组织依托于党组织网络系统,以政治动员方式将党的意志国家权力化,从而整合有限资源来实现现代国家建构和治理进程中的各类目标。通过将党组织由建立在“村上”、车间以及普及到企事业单位、农业集体组织等一系列组织建设举措,逐步形成了党领导基层社会的两大基础性架构,即通过计划体制实现了基层社会生产生活的高度组织化、通过政治动员的形式发动和依靠群众维护社会稳定及实现自我改造。改革开放后,党围绕着国家—社会关系的新变化,在明确地方治理的政治结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和实现党政权力运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税费改革、乡镇体制改革引发了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基层治理的转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晋升锦标赛”模式,通过分级发包、层层加码的结果导向型激励,调动了地方建设的积极性和推动了基层工作的技术化发展。总体性社会的逐步消解激发了基层社会的活力,国家向社会放权并走向适度分离成为基层治理的整体趋势,使得党需要扎根于不断生长的市场社会之中,并通过对自身角色的科学定位,探索与市场社会转型和发展相适应的基层治理机制。随着党的领导科学化建设、简政放权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以及国家—市场—社会关系的变迁,地方治理朝向多元主体参与的模式转变。在新时代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党通过引领治理观念、思维与工具的革新以及提升制度能力,统筹和引领基层治理机制中多元主体凝心聚力,从而不断地推动着地方治理中党的执政方式优化和确保基层治理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