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7月下期

老子领导哲学新解/李巧巧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巧巧 日期:2020-08-24 15:44:20
催生偷窃、引起社会骚乱,是因为天地太虚之气的神正之德赋予人德行,但人的身体形质使人之德行出现残缺。因为人之身有“欲”,人之心有“知”,心之“知”与耳目口鼻等身之“欲”会不断驱使人突破,向前追逐,所得越多,所欲更甚,贪得无厌终会招致灾祸,“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1]125正是此理。因此,人的德行必须约束人对欲求的追逐,欲求过度人便会丧失其德,社会便会陷于危乱。所以,老子认为,一方面,领导者自身要戒惕贪婪纵欲的生活,荡涤内心的机伪巧诈之“知”,摒除偏狭之见,约束个人德行,归复“清静无为”的自然状态;另一方面,为政者当以引领人民归复自然本心为主,“虚其心,空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逐步消解能引发其作乱的思想和行为动因,让其不敢妄为造事,以保持社会安定。
  但值得注意的是,老子所谈的“无知无欲”有其特定的语境和内涵,断章取义的歪曲理解是不可取的。第一,老子所说的“无欲”,并非否定和压制人的本能欲望,而是反对过度纵欲,因为人之“五色”“五音”“五味”之欲,一旦放纵就会使人“目盲”“耳聋”“口爽”,声色之娱会损坏人之德行,使人“心发狂”“行妨”[1]60。老子主张“无知”是因为“智慧出,有大伪”[1]13,此处的智慧是机巧伪诈之意。在老子看来,人之“知”是有限的,容易因偏狭而产生偏见,容易因自以为“有知”而态度狂傲。第二,老子所说的“无知无欲”,并不是只针对民众,他认为领导者应身先士卒,率先修持克服“知”与“欲”的工夫,取得“去知”“去欲”的自我超越,才能将心“知”之机巧偏见与身“欲”之营谋竞逐一一消解,从而达到“无为”之境,做到“行所无事”。
  总而言之,老子领导哲学的具体效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领导者之施为,一方面,当保持自然本性,顺应自然规律,含藏内敛,不强作妄为;另一方面,着眼于“一”统辖下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动态性,既从宏观处看问题,也对微观问题做多面向的省思,保持部分之间的和谐平衡。第二,领导者自身当谦下不争,保持“静重”沉稳,时时自省,检视和提升自身的觉悟修养。对待下属当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一视同仁,不苛责刚愎、夸耀彰显,不独断自恃、妄自尊大。第三,领导者当淡泊名利,不执着于已有的声名成就,保持原初的纯朴之性。另外,当大公无私,为民办事,克制过分的欲念,时刻荡涤内心的机伪巧诈之“知”,摒除偏狭之见,引领人民归复自然本心。
  二、老子领导哲学的时代意涵
  领导是组织的核心,从一定意义上说,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在于人,在于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老子《道德经》中关于“无为而治”领导哲学的论述,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然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
  (一)遵循规律,把握全局
  领导者的政举首先当顺应自然规律,遵循自然之理而为,从全局出发,兼顾各个部分之间的动态平衡与和谐。老子领导哲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道德经》倡导的“为”之分寸启示领导者,在战略决策的各个环节既要坚持原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