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7月下期

老子领导哲学新解/李巧巧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巧巧 日期:2020-08-24 15:44:20
,使得国家或部门运转的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呈现和谐统一的整体状态。因为真正高效良性的管理是整体性的、系统性的,绝不会互相割裂,这就是老子倡导的“大制不割”。
  由此观之,领导者当效仿“无为而治”的圣人之道,不执着于已有的声名成就,自视过高,而应当率先垂范,提高个人修养,达到素朴寡欲之境,这样人民才能顺性自化。因此,理想的领导者,一方面要时时自省,检视和提升自身的觉悟修养;另一方面在管理、决策等过程中应着眼宏观、着眼系统,注重前瞻性、有效性和最终结果,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统筹全局的大局观。
  (三)“谦下善救”的领导态度
  为政者治国安邦需要深藏若虚、礼贤下士、谦下不争。谦者不自盈,不苛责刚愎、夸耀彰显,不独断自恃、妄自尊大。“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1]169老子以江海比喻善于领导的圣人,百谷为人民,阐明了圣人善治的根由,是圣人谦卑居下不狂傲、不暴戾,以德服人而非以专断强权震慑人,所以才如同江海一般百川汇集、民心归附。如果违背人民的本性,用强制的办法加以统治,施行穷兵黩武之苛政,国家必将因为不合于“道”而走向灭亡。因此,老子认为领导者应施行圣人之道,不走极端,秉持“中道”,率先垂范、先人后己,修持虚怀若谷的容人美德和处下居后不争的雅量,放低身段,才能得到群众拥护。
  除了谦下不争之外,老子认为领导者还应当秉承善救人、救物的领导态度。这一观点在《道德经》中被表述为:“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1]70意为善于行走、言谈、计数、关闭、捆缚等行为的人,不用借助外物就可以发挥行走、言谈、计数等事物本身内在的力量。老子所谈的“善”是真诚与真理、内在与外在的融通合一,掌握了事物内在的运行之大道,因而能够顺性而为、删繁就简、把握精要,最终达到“行所无事”的境界。因此,圣人之道之大智慧在于认识并把握宇宙万物的运行法则并顺应遵循法则行事,这样不用事事心存计算也能将问题自然化解,即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不抛弃物、抛弃人。老子倡导的领导态度是一视同仁,超越善恶对待“无为”领导。老子所谓“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因循自然之理,静待时机然后“作为”。
  (四)“无知无欲”的领导修养
  “无知无欲”是领导者实现自我超越的必备修养和必然要求。老子认为,理想的领导者施行政令当力求公允,去除内心的偏见而做出公平公正的决断,克制过分的欲念时刻保养德行,为民办事,避免因损公肥私带来祸乱。“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1]8正是这一思想的具体表述。在老子看来,过分推崇有才德之人和稀缺之货之所以能够激发人的贪婪之性,引发百姓之间互相争夺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