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2月下期

精准扶贫实践中的人文理念缺失及其化解策略/揭志辉 李芳凡 刘桂莉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揭志辉 李芳凡 刘桂莉 日期:2020-03-18 16:43:32
贫产业项目带动贫困人口群体脱贫,然而乡村人口的持续外流使得农村变得日益凋敝,由此引发农村脱贫依托力量的弱化。[7]此外,长期脱离农村耕作劳动的外流青壮年很少有意愿主动返乡参与农村的集体活动。这些都会造成农民公共精神的严重弱化和村庄治理主体的缺失。更为严峻的是,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在城乡对比的情形下,对农村未来发展前景产生较多的质疑,严重阻碍了农村发展和精准扶贫的开展。
  三、精准扶贫中人文理念缺失的化解
  (一)完善扶贫考核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精准扶贫治理理念
  在现行的扶贫考核机制当中,注重脱贫率、减贫率与贫困户增收等物质考核指标固然有其现实意义,但容易忽视贫困户能否持续脱贫方面的考核。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的实质是贫困者自身行动能力不足,从而处于社会的不利地位。因此,要创新扶贫考核模式和标准,考核标准从单纯经济的视角扩展到能力和权利的维度,把倾注在建档立卡贫困户身上的各种资源能否转化为客观有价值的功能性活动的能力作为扶贫考核的重点。要建立健全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考核的多维贫困指标体系,纳入更多的人文维度,对贫困人口的考核从收入和消费的标准转变为收入、消费、健康、教育等多个维度,预估所设计的考核指标和体系等是否能真正实现稳定脱贫及防止返贫。例如,就业培训和教育指标反映了贫困户的人力资本是否得到了提升;营养、健康等指标虽不与收入直接相关,却间接反映了扶贫对象的生活状况。[8]
  在当下的精准扶贫实践中,过于注重贫困户的收入增长与脱贫率的扶贫理念,难以避免出现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的现象。建档立卡贫困户是精准扶贫的实施对象,我们无论是在精准识别还是在精准帮扶过程当中,都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扶贫理念,在扶贫当中肯定贫困者反贫困的主体作用,在制度和体制上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把提升贫困人口的行动能力作为目标,对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只有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重塑以人为本的贫困治理理念,从贫困户的实际生存和发展需要出发进行精准帮扶,贫困人口的自我脱贫和自我发展能力才会得到真正提升,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才会真正形成。
  (二)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增强贫困户的脱贫内生动力
  扶贫先要扶志。要消除“以贫为荣”的贫困文化,从思想上拔掉贫困户的穷根,解决部分贫困群众精神贫困、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具体扶贫工作中,可以通过身边典型激发和鼓励贫困群众,邀请致富带头人向贫困户宣讲致富思路和具体做法,以榜样的力量激发贫困户的脱贫动力。同时,还要建立科学规范的村规民约和“红黑榜”,从源头遏止少数贫困户“等、靠、要”、非贫困户争当贫困户的不良现象,引导群众在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中变“让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与贫困互为因果关系,而教育缺失又是导致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的重要原因。教育在扶贫脱贫、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根本性、可持续性作用,是其他扶贫举措无法取代的。治贫先治愚,要把提升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首先,要建立全覆盖的贫困学生资助帮扶体系,不让一个孩子辍学,确保所有农村适龄青少年都能完成九年基础义务教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