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2月下期

精准扶贫实践中的人文理念缺失及其化解策略/揭志辉 李芳凡 刘桂莉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揭志辉 李芳凡 刘桂莉 日期:2020-03-18 16:43:32
感。[3]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参与青海省(2017年)与湖北省(2018年)贫困县退出国家专项评估检查,以及江西省(2017年、2018年)、云南省(2018年)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的体会,认为当下在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当中,注重物质层面上的减贫固然有其现实意义,但更应推进人文理念的归位,给予贫困人口相应的人文关怀,给予帮扶干部更多的包容与理解。
  精准扶贫人文理念的缺失属于概念层次,无法通过具体的数据加以表示出来。然而,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因此,本文结合实地调研情况,从中遴选若干个典型案例,对人文理念缺失的具体情况进行实际印证,期盼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一、精准扶贫中人文理念缺失的表现
  (一)精准扶贫下的政治色彩浓厚,缺乏人文关怀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为了确保扶贫工作的扎实推进和全面脱贫目标的准时实现,各地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层层签订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军令状”,落实“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攻坚责任,同时把扶贫工作成效作为衡量地方干部工作能力的一种考核指标。在这种扶贫考核机制下,部分扶贫干部把贫困人口看作完成脱贫任务的一种政绩工具,而不是看作需要充分激发其脱贫内生动力的主体。这部分帮扶责任人甚少与其结对帮扶对象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而是热衷于做一些粉饰太平的形象工程,日常的贫困户走访慰问基本上也是流于形式,只是把帮扶工作当作工作任务来完成。
  (二)贫困户中的“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单一救济式的扶贫,这种以“输血”为主的措施使贫困户日渐丧失了自我觉醒与发展欲望,养成了“等、靠、要”思想,使其深陷心理贫困之中。随着精准扶贫工作在农村全面展开和结对帮扶工作机制日趋完善,帮扶干部三天两头往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跑,送慰问品,帮其向上级要政策,谋划致富道路,一些贫困户误以为这是帮扶干部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因此,其对政策扶持的期冀越来越大,脱贫的内生动力日益减小。在部分贫困户看来,如今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这么好,扶贫干部有责任为他们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切问题,甚至有贫困户扬言:“我脱不了贫,你当不了官。”
  (三)贫困线采用单一的收入标准,缺乏多元人文维度
  当前基层政府在贫困户识别与退出时所采用的贫困标准,大多以国家统计局于2011年划出的人均收入2300元为基础,在综合考虑物价等情况下,每年略有上调(2018年为3200元)。虽然家庭收入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是贫困家庭最显著的外在表现形式,但是农村贫困隐藏着更深层次的人文贫困因素。例如,贫困可能表现在社会排斥上,贫困人口在劳动力市场、公共物品供给、接受基本教育等方面缺乏保障;贫困也与贫困人口的行动能力缺失紧密相连,表现为其缺乏维持基本生活标准的各种能力;贫困还有可能表现在应对风险的脆弱性上,贫困人口由于缺乏基本的风险防御能力,即便脱贫之后,在面对外部压力和风险时,也极易重新陷入贫困的深渊。[4]可见,单纯用收入或资源的占有来衡量是否为贫困人口存在缺陷,上述这些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