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2月下期

精准扶贫实践中的人文理念缺失及其化解策略/揭志辉 李芳凡 刘桂莉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揭志辉 李芳凡 刘桂莉 日期:2020-03-18 16:43:32
  【摘  要】压力型体制下的扶贫模式过于注重完成脱贫任务,而忽视了在扶贫过程中注入人文理念的因素。其具体表现为:帮扶过程中缺乏对贫困户的人文关怀,精准识别过程中缺乏人文维度指标,贫困文化导致的“等、靠、要”思想,农村精神空心化的难题,以及对扶贫干部的包容理解不足等。基于此,在精准扶贫实践中,要完善扶贫考核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精准扶贫治理理念;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增强贫困户的脱贫内生动力;加强对扶贫干部的关怀与职务晋升激励;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契机,破除农村空心化难题,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可持续脱贫。
  【关 键 词】精准扶贫;人文理念缺失;贫困文化;职业倦怠;扶贫考核机制;扶贫干部;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揭志辉(1994— ),男,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贫困治理;李芳凡(1956— ),男,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刘桂莉(1951— ),女,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学、反贫困。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西老区农村人文扶贫及其实施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BSH100)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0)04-0036-05

 

  在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了顺利实现目标,在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下,各地纷纷以“军令状”的形式逐级下达指标,分配各级政府每年需要完成的脱贫人数。毫无疑问,扶贫成了各地政府最大的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在压力型体制下,部分干部认为,把贫困家庭的年人均收入抬升至当地贫困线以上就算完成了脱贫任务。然而,致贫原因不仅仅是收入不足造成的物质匮乏,更包含多重人文因素,单纯以收入来识别贫困户,缺乏多元的人文维度,容易导致一些贫困户“漏出”和脱贫后返贫的风险。同时,受贫困文化和过去我国“输血式”扶贫的影响,长期一贯的物质补给和政策扶持让贫困户产生了“等、靠、要”思想,存在部分贫困户脱贫动力不足现象。压力型的考核机制也让扶贫干部疲于应付繁重的迎检迎查工作,在缺乏人文关性的情况下,这甚至让一些扶贫干部产生了职业倦怠心理。另外,精准扶贫的实践必须在农村落地生根,然而在农村日益空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推行精准扶贫战略成了大问题。

  上述问题都会成为精准扶贫最终目标实现的阻碍,但目前学术界对精准扶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精准扶贫的含义与产生背景、扶贫政策与实践困境、政府行为偏差与调适、瞄准目标的偏离与精英俘获,抑或是将精准扶贫上升到国家治理转型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宏观层面上,探讨国家治理能力的优化路径等,鲜见对精准扶贫中的人文贫困现象、人文理念缺失等方面的研究。姚云云认为,农村贫困虽表现为因收入过低导致不足以维持家庭生活的物质贫困,但实质却是人类基本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权利等方面得不到保障的人文贫困。[1]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在部分贫困户当中产生了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与精神贫困现象普遍等问题。[2]此外,高强度的工作任务与获得感之间的巨大差异,削弱了扶贫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难以激发其工作荣誉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