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11月下期

“后真相”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困境与消解路径/赵昊杰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赵昊杰 日期:2019-11-06 09:20:06
网络交流的“回音壁”场域。借助政治权力和网络平台,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世界中拓展话语空间、营造理论氛围并不是一件难事,然而网络“回音壁”效应则方便了大众自主“退出”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观念系统和价值体系,并通过避免直接对峙的方式制造意识形态裂痕。从治理角度看,网络“后真相”所营造的舆论封闭场域助长了网络大众在应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时的抗拒姿态,使其“有效屏蔽专家和政治精英们借助‘官媒’(传统主流媒体加上官方社交媒体)来进行的反击”[3]。二是封闭场域内极化的观念和舆论使主流意识形态失去了实施价值导向的可能性。在唯个体主义的行动逻辑中,任何个体对网络“后真相”的参与都是视角主义的,即通过转换视角刷新对真相的理解。任何视角的责难和批判必然会使这一批判成为新的视角而被“后真相化”,彻底的“后真相”必然是拒绝任何交流原则和共识理念的。从意识形态角度看,网络“后真相”拒绝网络治理的法制化、网络交流的秩序化,这些行为要素本身已然是网络自由主义的新变体,并与网络民粹主义相结合,塑造了无视真相、群情激奋的表演性政治群体,加剧了网络空间平民公共领域与精英公共领域的价值断裂,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凝聚力和引领力。
  (四)网络“后真相”助推政治冷淡主义,加剧了大众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意识疏离
  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在于为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进行辩护。换而言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直接抑或间接地塑造了民众对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认可心态。政治冷淡主义恰恰表现为大众对政治生活的漠不关心,并试图忽略政治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地位。政治冷淡主义在行动上主张消极主义,即强调“关注个人的经济生活,而不是关注政治生活”[4]。网络“后真相”则塑造了政治冷淡主义这一无声抗辩的行动姿态,具体体现为网络舆论对包括主流意识形态在内的政治价值观念不再抱有明确的立场和态度,而是采取消遣娱乐的方式进行柔性博弈。首先,网络空间的政治冷淡主义是以网络“吃瓜群众”的大量涌现为基础的,大量旁观者群体对政治权力和政治价值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态度,并不直接彰显自身的立场和价值。其次,在围绕公共事件进行“后真相”演绎过程中,当遇到涉及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问题时,就采取政治隐喻等方式搪塞敷衍,以期达到混淆视听、吸引眼球的效果。在意识形态取向上,网络政治冷淡主义裹挟着功利主义、机会主义和犬儒主义等异质性社会思潮,形成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对峙的网络意识形态格局。“莫谈国事”的“吃瓜”心态催生了网络“后真相”主体在面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时的“漠不关心、微笑面对”的畸形心理,并认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对象仅仅是体制内人员和社会精英人士。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网络空间的政治冷淡主义恰恰是通过将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进行群体性区别,试图营造不同社会阶层在观念体系上的差异性,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大众基础。
  三、“后真相”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困境的消解路径
[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