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5月下期

精准扶贫场域下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熊 茜 叶建飞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熊 茜 叶建飞 日期:2019-05-06 16:04:17
表达不满,干群关系紧张。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边缘农户不认可扶贫干部的工作、否认扶贫工作成效的情况,使干群关系趋于紧张。
  三、对于解困路径的思考与建议
  (一)因户施策,多举措提高扶贫质量
  1.提高扶贫针对性,因户因人、因贫困类型施策。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采用社会保障政策兜底应保尽保;对因灾致贫的贫困人口,完善受灾人员临时救助政策,使因灾致贫群众求助有门和受助及时;对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在解决基本医疗费用的同时,发挥新农合和医疗救助的保障作用;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人口,要加大搬迁力度,建设安置新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对缺乏资金的贫困人口,各乡镇要整合各类扶贫到户生产性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扶持发展增收脱贫项目;对于有资源但不能有效利用的贫困人口,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引导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进行规模经营,培育龙头企业、示范社和示范农场。
  2.不断配套各项相关政策,促进扶贫政策的可延续性。制定相关扶贫人才战略,吸引更多在外能人回乡;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险领域,强调精准扶贫政策倾斜补贴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体系;依据当地特色的自然风景发展绿色产业、引进绿色企业、开办特色农家乐等。
  3.调整第三方评估的重点,加强评估各方的联动效益。第三方专业评估介入,检验和查实精准扶贫落实情况,加强政府、扶贫干部和第三方评估三方联动,结合第三方评估工作,健全精准扶贫动态监管与目标考核体系,强调扶贫干部的权责统一和问责制。
  (二)靶向监测,建立多维度识别体系
  1.完善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一方面,建立多维贫困识别体系。在现有的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的基础上,推进建档立卡信息与不动产登记、低保、公安系统等信息的衔接,以完善贫困户基本信息,建立贫困户多维度识别方法。另一方面,结合各地精准扶贫对象识别的经验,研究构建适用于我国国情特色、时代特点的贫困综合测度方法,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
  2.确定贫困人口规模,强化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要采取正确的识别方法,完善识别体系。如邻里举荐法,乡邻可根据情况如实反映并动议贫困户人选;干群识别连坐法,出现漏评、错评、错退时,可考虑农户与基层扶贫干部负同等责任,使识别工作更加精细化、深入化和个别化,避免遗漏最后一个贫困户。
  3.建立贫困户识别管理体系,创新有效的扶贫模式。在现有的贫困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互联网+周座谈”的贫困户识别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在帮扶措施上,结合当地气候地形、风俗特色等,因地制宜开发符合当地实际的可操作性扶贫模式,强调扶贫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协同共管,加强农村户籍管理
  1.完善户籍管理制度。立足于现行的《居民身份证法》《居住证暂行条例》等,加快推进《户籍管理法》改革,改变二元制户籍管理制度。尤其针对婚丧嫁娶等涉及户口人员变动的,要按时、按规定迁转或注销户口,以免影响在精准扶贫识别中的户籍核查工作。
  2.加强户籍信息共享。强化互联网技术支撑,联合公安部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