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5月下期

精准扶贫场域下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熊 茜 叶建飞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熊 茜 叶建飞 日期:2019-05-06 16:04:17
关注的焦点。目前农户的致贫原因主要是疾病、伤残、自然条件恶劣、缺资金、缺劳动力、缺技术。针对致贫原因,扶贫工作主要采取异地搬迁、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社会保障兜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等政策措施,各项保障总称为“两不愁、三保障”指标。从2014年开始精准扶贫工作以来,贫困户收入基本能达标过线,贫困发生率不断下降。与此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和脆弱性。有些地方仍然存在数字脱贫的现象,产业发展较为薄弱,贫困户脱贫更多地依靠转移支付方式短时提高收入。虽然收入过线,但由于缺少产业支撑,脱贫不具持续性和稳定性,脱贫质量不高,脱贫户抗风险的能力较弱。
  案例一:刘某,女,58岁,户籍2口人,儿子36岁,一直在外务工。2017年,其子意外摔伤致全身瘫痪,花费医疗费用5万多元。户主在家照顾瘫痪的儿子,无法外出务工。该户无任何经济来源,故在当年被纳入建档立卡户。2018年10月,村里为母子2人办理低保,每人每月360元,于12月28日一次性发放全年低保金共计8640元,人均年收入4320元,达到脱贫收入标准,2018年脱贫。
  在案例一中,该户存在临时提高收入的数字脱贫现象。因为低保为动态调整,故低保收入缺乏持续性。在农户收入认定时,一年以上的低保收入被认定为稳定收入,计入农户年收入中。该户没有任何抵御风险的能力,抗压性较差,一旦生活出现波折,可能会重新陷入贫困。
  (二)精准识别的偏差性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精准识别为第一步,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前文所述,精准识别存在脱靶现象,存在着多类识别和标准不一的问题。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系统建立后,有的生活困难的农户因为某种原因却不能进入系统,而某些非贫困农户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户。通过模拟建档立卡与农户贫困状态之间的关系,笔者整理出两者之间的八种常态关系,将精准识别的动态关系进行分类,如图1所示。
  按照精准识别的标准,原则上困难农户应该均为建档立卡户,但在精准扶贫推进过程中,由于政策原因,会出现生活困难农户的漏评和非困难农户的错评现象。
  案例二:非建档立卡户。汪某,男,户籍人口4人,妻子离家出走多年,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小学四年级在读,女儿小学三年级在读。由于汪某常年不归家,对儿女不尽抚养义务,家中两个孩子无经济来源,靠村里提供的一些粮食维持生活,生活场景极其糟糕,且吃穿无保障,生活困顿。
  在案例二中,由于户主常年不归家,两个孩子无生活来源,生活困难。但从家庭户籍人口看,劳动力结构正常,具备稳定生活的条件和能力,不符合建档立卡户条件。
  案例三:非建档立卡户。罗某,女,带着两个读小学的孩子改嫁刘某,与刘某育有一子。由于发生车祸,刘某去世,罗某重伤,肇事方赔偿20万元。为了防止罗某携带20万事故赔偿款改嫁,刘某哥哥将此赔偿款以刘某儿子名义购置一套商品房。家庭4人,罗某及3个孩子,无经济来源,家庭生活困难,该商品房为家庭唯一住房。
  在案例三中,农户因意外事故造成家庭重大变故,暂无劳动力,因此并无稳定收入来源,村民也普遍认为其生活困难,但由于其儿子名下拥有一套商品房,虽然该房为家中唯一住房,但拥有商品房属于精准扶贫识别中的“负面清单”,所以不能将该户纳入建档立卡户。
  案
[1][2][3][4][5][6]